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1,(8):93
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首发车仪式6月30日下午隆重举行,北京、上海、济南、南京四地高铁列车同时发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京沪高铁车厢设立的直播间也于当天14:00开始了时长6个半小时的特别直播——《跨越之路》。车厢内的主持人与沿线布点的记者频频连线,和旅客一起见证了"千里京沪一日还"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速度的奥秘     
阿岚 《报林求索》2012,(7):36-37
<正>"效率派""一个词证明你懂京沪高铁"参考答案:贴地飞行、公交化、零换乘如今,进化的铁路速度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改变也正在悄悄发生。什么是远?什么是近?时空概念在被重新定义着。1895年的一天,一个16岁的小男孩突发奇想: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有趣,小男孩就这样一步步迈入了理论物理学的殿堂,直到提出狭义和广义的相对论。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物理学奠基人——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3.
百年京沪情     
一声长长的汽笛,让北京和上海同时记住了1913年2月1日。北京到上海的首趟列车从前门火车站准点开出,从此北京与上海的距离由半个来月缩短到7天。历史走进了2008年4月18日,万众期待的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当天曾经的老街坊,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11,(8):I0002-I0002
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首发车仪式6月30日下午隆重举行,北京、上海、济南、南京四地高铁列车同时发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京沪高铁车厢设立的直播间也于当天14:00开始了时长6个半小时的特别直播一《跨越之路》。车厢内自勺主持人与沿线布点的记者频频连线,和旅客一起见证了“千里京沪一日还”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铁正重新实现向普通交通工具的回归,以求达到安全与速度的平衡2011年5月27日上午,京沪高铁初步验收工作结束的第二天,沈志云正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里,等待着飞往成都的航班。几天前,这位82岁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在四川峨眉山的实验室里,忙活着一项挑战飞机的试验:研制时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机场高铁站建成使用后,下飞机上高铁,航空与陆路交通的零距离换乘将成为现实 4月11日周一,清早5点半,在上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彭云走出公寓,提前预约的出租车已经在楼下等她。她的目的地是上海虹桥机场。工作两年的彭云已经是"京沪快线"的常客了。10点钟,  相似文献   

7.
阿岚 《报林求索》2012,(7):38-39
<正>"乐活派""一个词证明你懂京沪高铁"参考答案:同城效应、快旅慢游、N小时生活圈高铁的存在,缩短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距离,也让许多人突然发现,自己以前纠结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答案。七月是什么颜色的?绿色?蓝色?红色?如果去问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人,他也许会告诉你:七月是黑色的。各种毕业手续一阵昏天暗地的折腾过后,终于告别了几年埋头苦读的辛苦日子,毕业论文答辩的压力也告一段落,然而看着杂乱不堪的宿舍、操场上几瓶空晃晃的啤酒瓶,眼看几年的挚友一个个天涯海角地远去,心头泛起的,一定是  相似文献   

8.
阿岚 《报林求索》2012,(7):42-43
<正>"狂想派""一个词证明你懂京沪高铁"参考答案:TOD、绿色社区、智慧城市"参我们的城市能如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中展现的那样奇妙么?在京沪"狂想派"的眼里,答案是肯定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一个个城市样本犹如一首首美妙的狂想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世界也能如"城市未来馆"中展现的那样奇妙么?在京沪"狂想派"眼里,答案是肯定的。3D指路机是京沪高铁沿线开启未来城市幻想的第一个篇章。在上海虹桥枢纽系统中,每隔几步便有一台这样的指路机。旅客到达虹桥枢纽后不用出站即可通过3D指路机查询最适合自己的换乘方案,3D指路机将自动打印出带有编码的纸片,沿途任一台指路机都能读出编码。最有意思的是,当旅客把编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27日上午,京沪高铁初步验收工作结束的第二天,沈志云正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里,等待着飞往成都的航班。  相似文献   

10.
要闻     
《报林求索》2012,(6):18-21
<正>绿色铁路助力北京造林工程编辑骆文今年北京市启动了"平原地区20万亩造林"工程,按照首都绿化委员会的要求,北京铁路局立足行业特色,将重点做好京沪铁路绿化、S2线绿化、京沪高铁和京石高铁绿化配套、北京西站绿化配套、幼林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汪鹏 《报林求索》2009,(5):14-17
<正>一年前,京沪高速铁路在神州大地破土动工。一年后,铁路建设首战告捷,攻坚之战全面展开,形势十分喜人。技术创造一流京沪高铁,这条承载众多"世界第一"的高速铁路,从开工之日起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据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华介绍,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京沪高铁横空出世,随着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投入使用,京沪全程最快不超5小时。以下将带您从速度、安全、购票等方面纵览京沪高铁诸多亮点。6月13日,铁道部举办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由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共同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13.
<正>计划单列市大连,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哈大高铁对它的交通会产生冲击吗?高铁来了!近期,大连市民在为拥有港口、高速公路、航空等便利交通的同时又成为高铁城市倍感自豪,然而,对于李军、李剑来说,他们则为高铁的到来变得"深沉",因为他们所在的公路、航运等交通运输行业,受到了高铁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世人瞩目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时速,正在慢下来。201 1年6月13日,铁道部举行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宣布,京沪高铁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京沪高铁的最高票价为1750元,最低票价为410元;运营时速则从原来设计的每小时380公里,改为每小时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毋庸置疑,正如19世纪,铁路帮助英国和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7):86-86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杨东平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38元本书的初版是在1994年。12年后再版时,作者增加了几个反映这十余年京沪城市面貌急剧变化的章节。作者在初版中曾疑虑,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化能否保持其各自的价值和魅力?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和北京都不是当年的面貌。★《中国的科名》齐如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22元中国科举1300余年的历史,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科名阶级。从秀才到进士,这个阶级既非官员,又非平民,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各有不同。齐如山先生对此娓娓道来,勾画了一幅生动的科举图卷。★《书…  相似文献   

16.
<正>个人简介陈小莹,1983年生,上海人,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现任该报头版/特稿部总监。2006年入职以来,连续四年被该报评为年度记者,2009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年度记者。代表作之一《京沪高铁20亿贷款变形记》荣获2010腾讯网年度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大奖,牵头负责的《起底实德资金链》获2012年度南方周末传媒致敬奖。  相似文献   

17.
张祥麟(1891.12.11-1976.09.12),上海川沙人,无党派人士,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法学系,后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学,获硕士学位,为美国国际法学会终身会员。1912年-1921年,任孙中山发起创办的上海英文版《民国西报》、北京《英文日报》译员、副主编,北洋政府国务院外交部译员、副处长、司长等职;1921年,任太平洋会议中国代表团主任秘书兼宣传组长;1922年-1927年,任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1928年起,任上海工商访问局总务处主任、上海国际贸易局指导处主任等职;1932年,任联合国东北调查团(即"国联调查团",也称"李顿调查团")的总务组长、宣传组长;1935年-1953年,任上海汇丰银行秘书、上海百新书店董事长。"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了由黄炎培等京沪民主人士组织的"红棉聚餐会"并任监察。1956年起,由陈毅市长任命,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6年-1966年,当选为卢湾区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三昧》2008,(7):F0003-F0003
历时两年多建设的、有“亚洲第一站”之称的新北京南站改扩建工程进入工程收尾阶段,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新北京南站建成后,将容纳包括京沪高铁、京津城际列车在内的24条到发线,在规模上大大超过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作为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的起点站,新南站东端衔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和北京站,西端衔接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动车段与京沪普速铁路,  相似文献   

19.
<正>琉璃工房在上海,已经近二十年,我自然也在上海生活近二十年。一个生在台湾的北平人,在上海过了二十年。对这一代的中国人而言,不能不说这是海峡两岸的大变化。琉璃工房为什么在上海?可能连我自己都没有好好想过。我父亲是北平人,但是,1993年之前,我没有到过大陆,更不用说北京。在台湾受教育长大,对于"我是中国人",概念上完全清楚,而且没有疑惑。但是,脑海中的大陆印象里,第一阶段全是"四万万五千万  相似文献   

20.
<正>好些年前去俄罗斯,行程中安排了参观"全俄展览中心"。我对此毫无感性认识,也说不上有什么期待,更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已经去了,对这一个没怎么见诸媒体介绍的展览中心,到此一游也就足矣。也根本没有想到它会和上海有什么关系。只是抬头看到了这个建筑物的时候,不止一个人脱口而出:不就是和上海展览中心一模一样?一瞬间,身处莫斯科,宛若是在上海展览馆前面的延安中路。整个建筑的构架,尤其是刺天长剑顶端一枚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