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景·图画洛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夏、商、周、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都城史近1600年。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在这里完成,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也曾云集洛阳,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周公是中国古代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古代洛阳城的营建者.周公在洛阳定九鼎并制礼作乐,强化了洛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如今弘扬周公精神,打造周公文化品牌,成为洛阳"中华圣地"文化建设和"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洛阳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延安文艺创作群体创作出来的第一部合唱套曲,无论是音乐艺术本身,还是其文化内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从套曲形式、音乐曲调、歌词意境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黄河大合唱》具有"西为中用"、"曲调的民族性"、"抗战、爱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河洛文化,讲的是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特定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洛阳建都一千五百余年,十三个王朝,长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诸多大师,曾经云集洛阳。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是河洛文化的主题词。儒学渊源于洛阳,道家创始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三家融和,奠定了河洛文化的主流优势。河洛文化历经久远,其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依然对洛阳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5.
洛阳曾是中国中古时期数个朝代的首都。那时的洛阳园林名闻天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就描写了19处名园胜景。洛阳园林不仅异常庞大,而且布局独特、精巧,池塘、楼阁、花木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韵。古都洛阳的园林,是中国城市文化的精华,不仅为当时居民带来了舒适和快乐,而且对后世许多城市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族圣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圣地密切相关, 民族圣地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河洛地区是古中国的地理中心,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河洛地区是炎黄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从姓氏看,华人姓氏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根在河洛"一词有更广泛的内涵,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等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 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和道教对洛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很深的宗教文化烙印,唐代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咏洛阳诗也源源不绝。本文以唐代咏洛阳诗为例,探讨佛教和道教文化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甘肃教育》2009,(10):F0003-F0003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优秀的城雕作品往往成为城市的名片。兰州古为丝路重镇,地处黄河之滨,因而城雕作品多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为表现题材。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就是以黄河文化为表现题材的典范之作。作品完成于1986年,很快便以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思想内涵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点。除此之外,《丝路古道》《筏客搏浪》《热冬果》等作品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兰州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9.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始于1983年的洛阳牡丹花会,自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节会以来取得重大突破,已具备覆盖全国并辐射世界的国际影响力。但不同客源地民众对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公众认知、文化供给、区域延伸,以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感知和判断都存在差异,而这对探寻节会的创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别名多种多样,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华,中国别名之一。最初,中华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部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文化盛美,故称之为中华。其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之地,皆称“中华”。《三国志·魏书》云:“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晋人桓温《请还都洛阳疏》云:“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相似文献   

11.
唐代及北宋时期的洛阳私家园林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名盛一时,有"天下名园重洛阳"之美誉。唐代洛阳私家园林"宏大壮丽",北宋洛阳私家园林"精致写意",普遍规模小。唐宋时期洛阳私家园林作为北方园林的代表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江南园林,而且影响了邻国的园林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璐 《英语广场》2020,(10):75-77
本课程以"水文化"为依托,重拾黄河故事;从小视角切入,走进黄河故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深入黄河故事;选择产出导向理论为据,传递黄河故事,注重传统与当代相结合,发展河南故事。该课程展现出高校混合金课与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同发展、共命运的特征。同时,本课程体现了产出导向理论中全人教育的"文化自信"。《黄河文明探秘》课程为高校混合式金课之"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天下长河》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新时代叙事模式,它将人民至上的叙事作为黄河文化叙事的根模式,同时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当下诠释,还融入了举国体制作为拓展演绎。《天下长河》是一种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它立足于传达新时代精神,对黄河文化做出了独具特色且新颖的创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黄河文化的弘扬不仅要讲好黄河故事,还要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记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打造真正属于人民至上的优秀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4.
洛阳最大的财富就是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洛阳要善于挖掘城市诚信文化资源,用好洛阳诚信文化发言权,多措并举建设诚信文化品牌,提升洛阳城市的"软实力",对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外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为洛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英语教学工作者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已经达成共识,而河洛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精华,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认为将河洛文化渗透在洛阳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既能突出高校专业地方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又能为洛阳文化传播培养人才,因此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地域特色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现有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都缺少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引入和重视。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将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旨在加快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7.
洛阳水文化高地建设要生态先行,以深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等项目工程,实现"一河清水入洛城"的目标。打造洛阳水文化高地,要彰显城市历史文脉,通过河流水系景观讲述洛阳故事,建构心灵栖居的诗意场所。对洛阳河流景观进行大力度的建设、改造、提升,以丰富城市景观肌理,传承创新河洛文化,展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魅力,有力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期待在中原大地、在"一带一路"的起点,把洛阳建设成为一座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文明都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饮食文化追本溯源,几乎可与文化源流同步。文化的地位决定了饮食的地位,而文化的地位又取决于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社会经济,才能产生发达的文化,发达的文化又必然地孕育了发达的饮食文化。因此,饮食文化又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该段历史的经济文化特质。河洛饮食文化是指在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洛水流域(包括伊、洛、檀、涧诸河)这一地区产生的饮食现象,“洛阳水席”则是产生于洛阳地区的一种筵宴。该筵宴因其洛阳地方风味浓厚加上道道菜不离场水和流水般的上菜程序而被人们誉为“洛阳水席”…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引领和规划了黄河流域城市及其文化软实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凸显了济南在全国区域、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济南在新发展阶段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迈进了"黄河时代",彰显了黄河文化资源,凸显了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和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黄河文化底色和黄河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20.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以三皇、五帝以及他(她)们的氏族或部落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显示了史前河洛文化的辉煌.以及河洛在中国文明起源至形成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