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桃花女》杂剧及其蕴含的“桃木辟邪”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  相似文献   

2.
春天,一阵烟雨过后,中国的桃花又开了…… 《诗经·魏风·园有桃》曰:“园有桃/其实之■。肚子饿了,桃子当然可以充饥。 一顿美味不在话下。桃花林海,如霞如波,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桃林那边的世外桃源才是最美的社会。然而,陶渊明至今一千六百余年,还没人找到那个绚丽的梦。那一树耀目的不结果的重瓣的桃花…… 中华文化里,与桃有关的桃木、桃花、桃林、桃园、桃果等都充满象征,驱邪、贞洁、出世、情义、成仙也备有其用。有些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另一些,则在神话、诗歌、散文、小说里与民族的理想“仙人路渐长”…  相似文献   

3.
桃花意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怒放的桃花如火如霞,为新娘子出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到了唐代,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使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论形象思维与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思维密不可分,形象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6.
六朝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诗歌中出现的多种意象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给予了相当丰富的养料和扩展空间。桃意象是六朝诗歌中出现得较频繁的意象之一,因此也是研究六朝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六朝诗歌中的桃意象,导致了后世桃花诗的大量出现,以及桃花源诗歌范式的复现。  相似文献   

7.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九叶诗派与三、四十年代的主流诗歌在艺术本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主张“人的文学”,后者倡导“人民的文学”,由此导致了它们在艺术目的、艺术效用上的明显差异,前者更注重诗歌的艺术价值,后者则主要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而后者属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从文本的内结构特征看,前者属于审美意象诗,而后者属于政治理念诗。尽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都有以象喻义的特点,但在审美感受上,依然显示出不同的志趣和尚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质上暗含着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抵制和批判,并且都以非对话的形式建构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9.
桃木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结晶。桃木应用于巫术,其源头来自于原始人类的木崇拜,来自桃所被赋予的生殖崇拜观念。世外桃源是文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桃源意象具有桃板、桃符的象征意义。人面桃花是一种对气韵之美的体现,表现了生命的内在动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传统诗论不同,中国传统诗论素重“文外之旨”、“言外之意”。此说非一人所倡,乃有晋以来绵延中国诗坛千余年的文艺思潮。究其底蕴,无非是说:凡诗的意蕴,皆非常言所能道尽。言不能尽,则象以征之,征意之象便是意象。故诗以创造意象为第一要义。意象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从来指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即含“文外之旨”、“言外之意”的形象。西方文论中所谓描述性意象一般不在中国传统诗论意象范畴之内。中国现代诗论使用意象这一术语时,基本上遵循传统。因此,本文也不准备讨论描述性意象。一、意象类型粗分起来,意象可分为两类,即情态型和义理型。前者指诗歌景物形象的形态结构与诗人意绪情感结构具有同形性的意象;后者指诗歌中事物现象的性质结构和诗人哲理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11.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薇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12-13,25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的另一特征是音律。如果说,音律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而意象则是诗歌的内在情感。前者让诗歌音韵和谐,读来整饬而错落有致,而后者则让诗歌有了画面美、意蕴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学中巧用诗词意象,不失为理解诗情画意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建安与盛唐诗歌均以“风骨”著称。但建安风骨具有慷慨悲凉的特色,盛唐风骨则具有一种昂扬蓬勃的气象。这种区别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意象这一特定角度来看,首先,建安作家与盛唐作家选取的物象不同,前者,萧瑟衰飒,后者巍峨蓬勃。其次,融注于客观物象中的思想感情不同,前者多是孤哀悲凄,后者则是豪迈乐观。其三,表现意象的艺术手法不同,前者往往用写实的手法,后者则多用夸张和想象。建安风骨和盛唐风骨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15.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当然比喻成莲花也是很恰当的。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歌描写了少女如花的容貌,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人面如花,相互映照;再如郑愁予的《错误》中“那等在季…  相似文献   

16.
“诗咏情性“在毛诗派和钟嵘的《诗品序》中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二者都揭示了文学审美特性,强调的侧重点却迥然各异.前者强调“诗歌教化“功能,后者则侧重于诗歌的审美特质.鉴于此,前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改良尚需“怀旧俗“的约束,后者则为后世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所吸纳.  相似文献   

17.
在粤教版高一新教材的“古典诗歌”这一单元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弃妇”形象,《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前者为“情感的弃者”,后者为“婚姻的弃者”。本文试图从深层意义上解读分析这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  相似文献   

19.
女性美丽的形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因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女子美貌的描写和赞美,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非常丰富的语词是用来写女子之美的。如:“窈窕淑女”“静女其姝”“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等。而且,《诗经》中还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比喻,如:“有女如玉”“颜如舜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后者开了以“桃花”喻人面的先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卫风·硕人》中的一段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20.
桃文化中的女性和爱情的隐喻、缘份和感情的因素给桃花赋予了人文的内涵,洋溢着阴柔和美丽的气息.花容玉貌、红颜易老、浪漫爱情、神秘情缘皆可以在桃花意象中寻觅到芳香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