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在新闻媒体上呼吁“新闻也要打假”,认为“新闻腐败”的危害并不亚于吏治腐败。笔者曾在地方宣传部门工作过,认为假新闻的产生,除了某些媒体记者的不负责任、采访失实,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把见报做评定政绩的资本,虚浮之风由此而生。其做法有:  相似文献   

2.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3.
长沙县的居民能放心地过一个快乐的“金猪年”!因为他们身后有一个“守护神”——长沙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据记者了解,该局存春节前已开展多种食品严查活动,为居民过年把好质量关。局长钟正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日打假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我们不仪在元旦、春节、国庆等节日期间严查各生产行业,  相似文献   

4.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5.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让反“客里空”的警钟长鸣, 这是新闻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新闻采、写、编、播(发)的整个生产流程来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新闻失真。由于新闻采访处于第一道工序,更由于采访决定写作,采访先于写作,所以因采访失实而导致的新闻失真是最大量的,也是较难克服的。从采访这一关开始“打假”,无疑是抓住了“治假”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闻也应该“打假”马录,陈敏“打假”是群众不堪忍受“假冒伪劣”产品之苦发出的呼声。但“假冒伪劣”现在甚至感染到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就连著名的“质量万里行”也有了被假冒的历史。在我们新闻界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假”应该打。主要是以“真实”做挡箭牌,以假...  相似文献   

8.
读报三题     
(一)微服私访漫议 现在什么东西都有假的,商品有假的,人也可以是假的(骗子),连“校园也要打假”(假分数、假考试、假文凭等——请见7月8日光明日报)。在此情况下,新闻报道要起舆论监督作用,唯一办法是不被“假”迷惑双眼,采访调查要深入细致,要敢于揭露事情真相;此时我突然想起“微服私访”来,确实这是一种搞真实报道: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 请看7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三名记者采写的《夜闯KTV》一文。上海有3000多家KTV包房。对劳动群众来说是一些“神秘莫测”、“望而却步”的地方。如果三位记者没有微服私访,夜闯KTV包房,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揭露KTV斩客黑幕,那么报道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无论如何不会象现在这般有力。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讲的“微服私访”或“隐性采访”是非常有魅力的采访方式。它一可增强新闻真实感和说服力,另方面文通过耳闻目睹,容易写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在某些场合,公开身份无法得到真实材料的情况下,采取这类隐性采访实为必要与有效。  相似文献   

9.
惠鑫 《新闻传播》2006,(8):25-25
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过的人怎么也有几千人了,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在近几年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甚至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通过思考和实践检验,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应对“拒绝采访”的办法,在大家面前“弄斧”了。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先后采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委书记和资深的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有多篇获奖。采写“大人物”,首先要消除“畏惧”心理,敢于采访,敢于报道。尽管他们有“来头”,与新闻界接触频繁,被报道的频率也高,但是他们还是乐意被采访报道的,我们不应该“怯阵”。  相似文献   

11.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过泪如泉涌的经历。 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中,观众已看到多个流泪的主播。就连外国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中也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路透社记者马克说,虽然自己有过多次采访地震的经验.也曾报道过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但这次还是被这惨痛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  相似文献   

12.
王军 《新闻三昧》2004,(3):34-36
记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现象,新闻记应如何对待?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14.
美国记者的采访“普尔”,是不同的新闻机构合作对同一件事情(活动)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新闻战线》去年第四期有文介绍过。笔者认为,这种已经被外国新闻界同行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对于丰富我们无产阶级新闻采访学的内容,改革新闻采访工作不无裨益。我国新闻界,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形成  相似文献   

15.
记者采写新闻的手段,当然主要是采访。但仅有此是不够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回忆成长的经历时,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她初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到三门峡工地采访,一个多月和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可谓“深入”到家了,可是写成的稿子寄到编辑部,却被编辑无情地给“枪毙”,而人民日报一老记者来到工地仅一星期,就在人民日报发了好大一块。  相似文献   

16.
写稿子的年头长了,采访过许多单位和个人,但从未采访过名人.有人说名人名气大,脾气也大,更看不起干通讯员的“土记者”,因而一直缺乏采访名人的勇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总算当了一回“追星族”,过了一把“记者”瘾.同时,对名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深入采访,注意挖掘分析潜在新闻价值,嚼“别人嚼过的馍”,在被忽略的事物中,努力再度发现,再度显示其新的变化,从中“淘沙滤金”,有可能发现含金量极高的“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探访“时间城” 接触“守时兵” 当记者慕名走近位于陕西省中部某县西郊的“中国时间城”大门口时,被一位持枪武警哨兵挡了驾:“干什么的?” “记者,采访。” 执勤的武警带记者走进时间城大门左侧的军营,来到一位军官跟前:“报告黄连长,这位记者要采访。” 黄连长把记者领进屋,查看过记者证后,说他做不了主,要向支队领导请示,说完,出门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