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0,22(4):67-71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校长时间内将继续维持,需要继续提高公路持质量等级,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针对区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根据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有利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31个区域2011-2013年 R&D 投入强度和区域专利申请密度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 R&D 投入强度与区域专利申请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 R&D 投入区域中,R&D 投入强度与区域专利申请密度呈现出负相关;在中 R&D 投入区域中,R&D 投入强度与区域专利申请密度呈现出非显著正相关;在高 R&D 投入区域中,R&D 投入强度与区域专利申请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在制定 R&D 政策的同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异质性特征,并且 R&D 投入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激励专利申请的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学研耦合度测度模型、主成分分析以及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2-2016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时,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投入的科技人力资源均会与滞后三期的区域创新绩效间产生明显的双门限效应。当耦合度高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且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高于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创新资源投入与区域利用资源能力相匹配的视角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路径。利用我国2001—2006年各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分析了包括政府干预在内的不同创新资源投入对不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相对发达区域利用创新资源投入的能力较高的结论。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物流相对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竹磬  孙林岩 《科研管理》2006,27(6):144-150
在对区域物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物流相对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据包络法及lingo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区域物流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测算。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区域物流的相对有效性结果显示,不仅我国区域物流效率地域差距明显,而且我国非有效区域大多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可以通过调整投入结构及投入规模,来达到提高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目的。最后,提出了改善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何处理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运输经济问题,是运输经济学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提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运输经济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区域科技发展特点,构建了区域科技投入强度和区域研究与开发(R&D)投入强度以及区域专利产出消耗和区域发明专利产出消耗的指数适用量化计算方法,并通过河南省18个城市的相关科技统计数据开展了量化分析及状态分类,并在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市相应指数的排序结果和相对区域科技发展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9.
科教兴国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是教育投入现状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却难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广西财力相对薄弱,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通过对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首先总结并评述了当前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因果关系,然后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30个省份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青藏高原进藏铁路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瓶劲”已严重制约高原的全国性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也难以满足高原内部人们交往、物资交流和信息流动的巨大需求。西藏是我国目前唯一未通铁路的省区,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及早修建进藏铁路的战略意义重大。建议国家尽早安排、组织力量,尽快进行进藏铁路特别是青藏铁路续建工程,促进高原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建议国家设立青藏铁路专项建设基金,并实行特殊铁路专项补贴经营。  相似文献   

12.
樊杰 《资源科学》2000,22(4):12-21
从国家利益和青藏地区的文化与自然特性出发,结合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提出青藏地区近期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深入分析青藏地区战略实施的重要驱动力-国家扶持政策及其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国家政策的建议,为青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并将构筑青藏地区特色经济系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分别探讨了支撑特色经济体系的3个支柱产业系列(以旅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系列、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系列、以民族工业和当地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纺工业系列)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变成现实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对可持续性的评价。本文采用博塞尔?哈特缪特的“标识星(Orientor Star)”方法,对青藏高原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定量评价,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文章在系统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作者按照人类、支撑及自然3个亚系统建立了川滇藏接壤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应用标识星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在1959年、1999年和2039年该区的区域可持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青藏高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人口波动较大,自5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长速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其原因主要是高出生率导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造成。青藏高原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年轻型人口为特征的快速增长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未来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大,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不可能供养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成为制约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宗教文化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具负面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明森 《资源科学》2000,22(4):78-82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势高亢,生态环境独特而又脆弱。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其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弱,故高原原始自然面貌基本完好。但是最近数十年间,局部地区的水、土、生物与矿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使部分资源质量下降,也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趋于恶化,诸如草场退化、森林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大以及一些主要城乡的三废污染日益严重等。所以,适当控制人口、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整治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乃是协调人地关系,保护高原资源与环境,促使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开发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本区社会经济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及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四大发展目标。作者认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遵循“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确保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应采取人口有序发展、比较优势资源开发、防御型环境保护、局部区域突破发展和经济社会开放等综合模式,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高原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区域与产业等多重关系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战略产业选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值得青藏高原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借鉴的特殊模式。其核心是利用丰富的可更新资源,大力发展“无烟”工业,重点开发水能资源、旅游和生物资源,发展花卉等绿色产业,在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前提下,迅速促进高原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从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发展和人类行为等方面,对香格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大工程的实施与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进行了简要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凤芝 《现代情报》2010,30(6):90-93,96
文章对西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为实现西藏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旭 《资源科学》1995,17(2):7-11
我国西南四省(区)贵州、云南、四川是壮、苗、布依、侗、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区各类资源丰富,蕴藏着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由于岩溶发育广泛,石山裸露,交通不发达,加上长期不协调的人为开发活动,使该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成为我国政府“八七扶移民、开发、石灰岩山区、扶贫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生态空间占用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持续发展状况。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级,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本文以青海省为例,评估了青海省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的人均占用世界平均产量的生态空间为1.8hm2,青海省的自然资产利用程度尚在其实际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青海省的工业生产占青藏高原的3/4,人口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因此,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应该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由此推知,青藏高原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小于1.8hm2,而青藏高原实际生物承载力人均8hm2,应该有较大的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