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鲁教版高语第五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其中对“寡妇起彷徨”一句并没有相应的课文注释。对此,有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解释为:“死了丈夫的妇人独自彷徨。”这样理解很明显是受现代汉语对“寡妇”一词解释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解释存有疑惑,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科学启蒙教育》87年第二期刊载了范礼雄同志编拟的松滋1986——198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小学四年级自然试卷。我们认为该试卷第二题“选择填空”中的第4小题“水在地球上循环是受到( )的结果”的供选择答案均不确切。现提出来与范礼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日本、美国和中国的数千名中学生中做了题为“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调查。日本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亲”;在  相似文献   

4.
《东方未明》的诗意有四种说法:一是掌管时刻的官员失职,以至大臣上朝时间错乱,不是早就是晚;二是关于士兵出征;三是农奴主强迫农奴起早贪黑地劳动;四是忙碌不堪的丈夫防备妻子有外遇。其实“公”、“狂夫”、“折柳樊圃”等透露的信息表明,这是一首女子埋怨丈夫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家中琐事的生活诗。  相似文献   

5.
五我们从后四十回的内容来看,高鹗“修辑”后半部书是否有根据? 《红楼梦》第十八回写贾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脂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常以制灯谜、写诗词、行酒令、点戏等等方法来描写人物、暗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就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言,一般包括“一般的动宾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四种。例如: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伐檀”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生民心”是使动关系。三、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风”、“子雨”都是意动关系。四、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死利”是为动关系。第一种,现代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概念;第二三种,古代汉语书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有较一致的观点;而第四种“为动关系”,则是众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中就文言虚词“乃”的用法,谈了四种情况:第一种,用作副词,可译为“就”“才”“却”“竟”“仅”等;第二种,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第三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第四种,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宗一直对“宫刑”有着极浓厚的兴趣,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似乎没有考虑到后人会议论,以致今日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迷茫难解的疑惑。本文想就这一点谈一谈笔者粗浅的看法,就正于学者方家。 一 《文史知识》八二年第五期上刊登了许仲毅同志的《古代宫刑述闻》一文,我以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许文以《周礼·秋官·司刑》郑注的“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来给“宫刑”下定义。(按原注是:“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见阮刻本《十三经注疏》,  相似文献   

9.
第一个女人与第二个女人先过,第一个女人返回;第三个女人与第四个女人再过,第二个女人返回;第一个女人与第二个女人最后过。用时正好17分钟。上期“每月一题”答案  相似文献   

1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年第一期发表了王基同志的文章《“第三代诗”片论》(以下简称《片论》)。作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一代诗”,把七十年代末到一九八三年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二代诗”,也就是“朦胧诗”;一九八三年以后的诗称为“第三代诗”,并对  相似文献   

11.
释"行人"、"寡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见于《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行人”、“寡妇”经常被误解。“行人”被理解为“一般的过路人” ;“寡妇”被理解为“丧偶的女子”。比如《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中华书局出版 )将其释为“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 ;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 ,无法熟睡”。其他如《古诗源·白话乐府》(哈尔滨出版社 )注为“行人停了脚步听 ,寡妇听了心难平。”《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注为“行人每到这里停足而听 ,寡妇听了更是彷徨…  相似文献   

12.
在古印度,火葬伴随着寡妇随葬的习俗。焚烧寡妇的陋习,恐怕在世界上惟有印度一国,这一种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习俗,在印度人眼中却是神圣的。这种陋习起源于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在雅利安人的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贞节被看做是妇女的最高美德。根据《摩奴法论》的规定,“妇女不当独立”,“寡妇禁止再嫁”,“丈夫死后,寡妇以花根、果为食,以消瘦身体,并且不准再提其他男子的姓名”。生活如此悲惨,有些寡妇因此无法忍受,与其偷生于世,受人千般虐待,不如—死了事。  相似文献   

13.
一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之中,《死海不死》是一篇通俗而饶有趣味的说明文,它共有八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死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并且以生动的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此后,第二部分,引用历  相似文献   

14.
《任弼吋同志二三事》究竟写了多少事?这个问题,大凡有三种回答: 第一,“二十几件”。其理由是文章从五个方面列举了二十三件小事。第二,“五件”。其根据是教材选编的《记叙的中心和材料》一文。第三,“二三事”。有题目为证。我主张取第三种较好。  相似文献   

15.
1、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尔雅:释亲》谓“妻之姊妹同出为姨”,《释名·释亲属》称“母之姊妹曰姨”。《辞海》、《辞源》亦均如此解释。《中文大辞典·阜部》认为“弟走从军阿姨死”之“阿姨”是“母之姊妹”。《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和《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第五册则注为“姐姐”。此两种解释似欠妥。《中文大辞典·女部》“姨”字第四义项“女子互呼之称”较为切合上述诗句中“阿姨”一词的  相似文献   

16.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17.
程顺之同志的文章《填空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发展》(以下简称《程文》,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九八二年第八期)列举了“机械的”填空练习三大弊病:一曰“不利于培养具有‘见疑’和‘创造’能力的人”;二曰“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曰“导致题海战术”。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何渭“机械的填空”?程文说:“综观填空,大都是死题死填,语言环境是固定的,答案是固定的。”这几乎把所有填空都包含在“机械填空”里  相似文献   

18.
《记念刘和珍君》“思考和练习”的第四题要求说说课文第七部分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关联词语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一段是一个典型的句组,中心句应该是第三句.其中心意思也应该是“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而“歌颂中国女性的伟大”,则是这个意义的具体说明。句组的内部结构是先分后总,即第一、第二句是分。第三句是总。第一句是具体歌颂中国女性“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从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说明了她们不是“受人利用的”;第二句是从另一个角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因压抑而“消亡”,从而说明了中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与语言学密不可分,如何利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自建《红楼梦》(黄新渠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提取《红楼梦》汉英双语精简本中的“笑道”一词,归纳出其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四种不同的译法:第一种,只译出“笑”;第二种,只译出“道”;第三种,分别译出了“笑”和“道”;第四种,“笑”和“道”都没有译出。  相似文献   

20.
八、“寡妇”就是“丧夫的妇人”吗? 《孔雀东南飞》为高中语文教材,其中“寡妇起彷徨”中“寡妇”一诃的注释多不能令人满意。“寡妇”一词有多种义项。现在解释为“丧夫的妇人”,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义项。古代,有夫而独守(多指因丈夫出征从军或服劳役)的妇人,也称“寡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作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所说的“寡妇”,最为典型。这首诗写封建统治者为修筑长城而连年征发劳役,造成人民妻离子散的痛苦,其中有“边城多健少,内舍(内宅、家里)多寡妇”之句。把“健夫”与“寡妇”对举,可见“寡妇”并非指“丧夫的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