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在事变前两个多月即通过采访张学良向外界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成因,从而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6年夏,斯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访问,促成了海伦的第一次陕西之行。这年9月初的一天,留在北平的海伦收到红军信使转来的斯诺的密信,斯诺让她速到陕北共同考察这块红色“新大陆”。海…  相似文献   

2.
从新公开的蒋介石日记谈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安事变70周年之前,我有幸从业师覃兆刿教授处见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一则日记手稿影印件。原件现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2005年才首次向世人公开。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了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局面。但蒋介石1927年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断送了大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此后,国共两党“围剿”与“反围剿”的战火不断。“9·18”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共再度合作的时机逐渐形成,宋庆龄在这一历史际遇中,发挥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埃德加·斯诺、范长江和杜重远的新闻活动为例,分析当时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上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推动力上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其一,斯诺的陕北之行及其报道同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有联系;其二,《山西日报》、《大公报》等关于陕北红军的报道和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点有联系;其三,杜重远同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子蕲 《兰台世界》2007,(2X):55-56
本文通过考察《申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详细分析国统区民众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促成其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前的双十二“西安事变”,举国震动,世界震动。当时在国民党投降派大兵压境,西安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为传播“事变”真相及其革命主张立下汗马功劳的新闻媒体主要有两家:一为《西北文化日报》,一为西安《解放日报》。“西安事变”功垂千古;这两家报社的革命报人,也是功不可没。这里,首先要说说《西北文化日报响来历。该报创刊于1931年上半年,起初是国民党要员顾祝同为主任、杨虎城将军为副主任的“撞关行营”机关报。不久顾被调走“围剿”安徽、江西等地的革命力量,该报就为杨虎城接收,成为杨主持的西安绥署和陕西省政府机…  相似文献   

7.
60年前,西安骊山脚下响起一阵“砰砰”的枪声,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声惊雷,惊碎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惊醒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白日迷梦,从而建立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这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百安事变”。笔者乘赴西安参加“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有幸采访了当年事变的亲历者,今已86岁高龄的宋黎。他向我披露了事变前后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从北平到西安宋老满头银发,脸色红润,身材高大挺直,令人想见其当年俊朗洒脱的风采。他是吉林梨树人,先后就读于西丰县立中…  相似文献   

8.
宋庆龄自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庆龄原籍广东文昌,生于上海。幼年时就读于教会女校,取英文名为罗莎蒙德。1915年10月,她在东京与孙中山结婚,成为孙的战友和助手,常协助孙起草文件和讲稿,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1年4月,宋庆龄用英文致函外国友人白赛脱,并附录了两篇介绍她本人生平简史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函稿。在函稿中,宋庆龄披露了她与孙中山结识、结婚的经过。这份函稿不仅是比较少见的宋庆龄亲笔撰写的有关孙中山生平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宋庆龄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原件为英文,由马晶华翻译,标题为编者所加。A1913年,宋庆龄在美…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尽管过去了70年,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仍孜孜不倦地在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与审视.前苏联对西安事变作出匪夷所思、出人意料的反应,尤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申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详细分析国统区民众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促成其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是张学良的亲密合作者。我在美国阅读张学良的口述史及其相关档案资料时,杨虎城是注意的重点之一。结果,发现部分新资料,有助于西安事变研究的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14.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15.
范长江在层层封锁、战云密布中进入西安,不仅使西安人士感到惊奇,而且也使外间新闻界感到震惊。进入西安后,长江同各界进行了广泛地接触,以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他曾出席西安学生联合会的座谈会,听取关于西安事变及其善后事宜的有关动向,也向学生们畅谈绥远抗战、全国支援的情况,说明团结抗日是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选辑收有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蒋介石、孔祥熙、张静江、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密电49件、电2件、函2件。均选自我馆所藏的档案。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记载了张学良、杨虎城所提出的救国主张和杨虎城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严正立场。 记载了孔祥熙向张学良提出在释蒋后对其人身安全的保证,复对张杨进行分化,劝杨背张释蒋;冯玉祥愿意作为释蒋的人质而亲身赴陕,并派人劝说宋哲元、韩复榘拥蒋,和宋哲元在西安事变中的拥蒋立场、韩复榘在蒋被释回后的拥蒋表态;南京方面处理西安事变所谓“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则多方运用”的原则,和阎锡山的救蒋活动。 记载了蒋介石被释回后对张学良的迫害,坚持所谓不得“牵人容共及陕甘特殊化”的反动立场,并以政治分化、军事压迫为手段,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破坏;孔祥熙先则诱骗杨虎城、于学忠接受南京方面所谓“撤职留任”的命令,继则加以分化,争取于学忠以孤立杨虎城。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一般不作删节,其对革命和人民所加的诬蔑辞句,亦不作改动,以保持历史档案的原貌。  相似文献   

18.
有关西安事变中捉蒋的军事部署,今天大多数著作和论文提到的是:张学良负责临潼捉蒋,杨虎城负责扣押在西安所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而对这一计划的制定及修改过程缺乏详细了解。更对事变前张杨还有一次冒险活动(西安南郊捉蒋)缺乏了解。一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张杨在西安事变前还有一次捉蒋行动,即西安南郊捉蒋。12月6日上午,蒋介石在邵力子陪同下,由临潼去西安南郊,沿途担任警戒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张杨决定趁蒋由南郊回临潼途中秘密扣蒋,送往西安新城大楼,逼蒋抗日。担任捉蒋任务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营长孙铭久。西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贾力增 《中国档案》2016,(12):82-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到达西安,双方商定,红军在保安赶修简易机场,张学良、杨虎城派飞机来接。于是,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去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在保安红军大学前面的平地上赶修机场。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发生的全过程,我(杨虎城之子)都不在西安,没有亲历。不过事后听到许多亲身参加过事变的人士,讲述了事变前后的几件事情。一是:1936年6月初"两广事件"发生,张、杨准备响应,据说把通电都拟好了,战斗序列也已编出。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