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积极开展“质疑问难”教学模式的探索。则预习质疑——细读质疑——精读质疑——学后质疑,从始至终引导着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问”和“学”来展开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一、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启发学生质疑: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  相似文献   

2.
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读讲议练”教学法,是我组在教法改革中的一种尝试。“读讲议练”教学法的名称,是根据该法教学程式的四个分段提炼出来的。“读”是第一段。“读”是阅读教材,由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独立阅读教材。课前,由教师先提出预习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要求学生做到:一、通读教材,用色笔划出重要年代、重要句子或段落;二、准备好预习题的答题要点;三,把预习中感到疑惑不清的地方,即疑点标出来。  相似文献   

3.
徐慧颖 《小学语文》2007,(11):38-41
一、教学实录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师:请同学们抬起头,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给予树。)谁会读?(生读课题。)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分别给“给”和“予”注音)谁再来读。(生再读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揭题激趣 ,初读感知教学伊始 ,先播放有关狮子的录像 ,让学生欣赏 ,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然后出示课题 ,让学生读课题并根据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课文写了哪两只小狮子 ?”“写了两只小狮子的什么事 ?”等问题。此时 ,学生已兴趣盎然 ,教师适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 ,借助拼音反复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自读的过程中 ,圈画出生字 ,读准字音 ,然后检查读生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后 ,再读课文 ,读给同桌听 ,抽学生个别读 ,互相评议、纠正。通过这一反复读的过…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基础.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习惯呢? 一、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并做到读、思、画、查、疑、写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丰碑》一课的末尾以“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逐步展开 ,把读贯穿阅读分析的始末 ,引导学生领悟教法 ,运用学法 ,紧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一、预习导评 ,感知课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按先整体预习再部分预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预习提示”及“思考·练习”的题目 ,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如 :1分段 ,写段意 ;2说说“丰碑”的意思 ,理解“丰碑”在课文中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 ;3画出全文中心句 …  相似文献   

7.
推测引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去推导尚未接触的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以做好课文的预习。现在,不少学生预习无目的,敷衍了事,甚至流于形式。推测引读,便于学生克服盲目性,使预习有目的,阅读有路子,读书有兴趣。贺敬之的《回延安》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以往的预习一般是:扫除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概。这样做,学生只有知识上的某些积累,并没有能力上的提高。运用推测引读进行预习则迥然不同。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首先,通过剖析标题,推测课文内容。我在简介作者后,即引导学生从“延安”二字上展开联想。学  相似文献   

8.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第二段是小鹰要求妈妈带自己去山那边看看。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根据要求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一、读准课题 ,读悟质疑揭题后 ,读题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题眼“自己”及轻声的“吧”读准 ,让学生初步建立“读文先读题 ,读题悟题眼”的认识。读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想一想 ,读了课题后 ,你想知道什么 ?二、精读细读 ,螺旋提高1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 ,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整体感知1 揭题 :“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 ,那可是我国的名山 ,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2 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看报的能力。教学中我采用“四读”进行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尝试读,感知内容尝试读,指学生进行预习性、尝试性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前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从课题入手尝试阅读课文。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思考:1.“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写的是倔强的小红军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哪些句子描写小红军的外貌?哪…  相似文献   

11.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12.
一、解读课题,检查预习师:齐读课题。生:盘古开天地。师: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这个问题?生:盘古开天地。(学生朗读时强调“盘古”)师: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生:盘古开天地。(学生朗读时强调“开天地”)[语文不用概念说话,  相似文献   

13.
突出自读读议结合︽开演之前︾教学谈文/李志宏莫庆年自读预习,初知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先认真默读预习提示,然后说说预习中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在“读读”、“想想”、“描写”和“什么事”、“为什么要”等下面画上圈点,为后面安排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培养自学...  相似文献   

14.
(A案) 学生自学,需要教师引导。“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每一步自学都有具体目标,都有适当的方法,都有反馈的机会,从而自觉地获得知识和一定的能力。此教案意在通过先练后讲、先自学后读议,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前先让学生复习《翠鸟》,预习《喜鹊》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生字新词。再用两课时进行以下的步骤。  相似文献   

15.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 ,作者凭借柳树赞美了春天 ,赞美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诗作清新自然 ,通俗易懂。教学中 ,我们舍弃了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一、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后 ,板书课题 ,由题发问 :“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怎样理解 ?(课前布置了预习 ,就要检查 ,强化习惯的养成。诗题是全诗的概括 ,抓住了诗题就可以了解全诗主要内容。)2 .听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 .指名朗读 ,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来。(充分地读 ,自由地读 ,在读中咬准字音 ,识记字…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实录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抬起头,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给予树.)谁会读?(生读课题.)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分别给"给"和"予"注音.)谁再来读.(生再读课题.)  相似文献   

17.
陶慧萍 《江西教育》2003,(11):27-27
一、预读揭题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主旨题意。“预习提示”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有相当大的作用,如《五彩池》一课,“水是没有颜色的。五彩池中的水怎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他们去仔细阅读课  相似文献   

18.
先出示引入题“350减去240,差是多少?”让学生计算后,把“240”改成“80乘以3的积”.在学生读题后,可问学生如下问题:①这道题最后求的是什么,能一步算出来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刘杜鹃 《湖南教育》2003,(23):33-33
阅读教学中的审题训练,是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审题引读,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减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好命题作文奠定基础。一、审题引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有些课文的题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看了课题很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文章的内容。如《纸奶奶的生日》《院子里的悄悄话》《雨中》等。对这类文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看题目,说说自己想知道些什么,想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如预习《院子里的悄悄话》这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让学生思考:看了这个课题后,…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的特点是课文前先有“预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预习”的提示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经过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再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