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阿列克赛·彼得洛维奇·谢尔格延科(1886—1961)是列夫·托尔斯泰挚友彼得·阿列克赛耶维奇·谢尔格延科的儿子,也是托翁最小的朋友。他年轻时,曾帮助托尔斯泰抄写、整理文稿,并从事文学创作达十年之久。他将伟大作家晚年生活的真实情景记录在日记里,后来撰写成书,以《托尔斯泰的故事》为名,公诸于世。这里选译了书中的三篇文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家的伟大思想、情操和风格。——译者  相似文献   

2.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9,(10):12-14
18~19世纪.托尔斯泰家族中超尘拔俗的人物为数不少,有作家、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等,但也有闻名遐迩却令人担惊不安的人物,此人全名是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托尔斯泰(1782-1846)。他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堂房叔父。费多尔在世时流传着许多传奇轶事。列夫·托尔斯泰对他这位堂叔有过颇为全面而公允的评价:“他是一个行为不轨却魅力四射的人,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经常置人类道德规范于不顾,而且还屡屡漠视刑律,但他却是一个勇敢、机智、有教养、讲信义的挚友。”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在儒勒·凡尔纳赵秋长在世界文坛上,大概再也找不到一对像托尔斯泰和凡尔纳这样大相径庭、互为相左的作家了,一个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却是最大胆的幻想家。托尔斯泰和凡尔纳同生于1828年,两位历史老人都在各自篇幅浩瀚的巨著中不同程度地反映...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的婚姻商新编译托尔斯泰曾公开说道,他和妻子索尼娅“像两个相互仇视的敌人被铁链拴在一起,互相残杀,却竭力不去正视这个事实。我认为99%的已婚者都不会像我一样生活在地狱里”。他还胸有成竹地说,尽管他的婚姻是个悲剧,其他人的婚姻也各有各的不幸。托尔...  相似文献   

5.
正值中俄友谊再谱新篇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博物馆及国立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共同推出“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大型主题展览,为源远流长的中俄文化交流史又添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6.
薇拉·谢尔盖耶笑娜(1882—1975)是列·尼·托尔斯泰的女仆。她出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并在那里度过了大半生,因而有机会耳闻目睹托尔斯泰的工作和生活。这个回忆录由她口述,由苏联哲学科学院通讯院士尤·伊·巴拉兴于1974年3月20日纪录。  相似文献   

7.
1903年11月,托尔斯泰写出了《论莎士比亚和戏居必的长篇论文,全面、系统地批驳了早已为人们认可接受的莎士比亚,使其“体无完肤”。用后来评论家的说法:“制造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那么,托尔斯泰是怎样批驳莎士比亚,他为何要批驳莎士比亚呢?  相似文献   

8.
几天之后,托尔斯泰在他最热烈的崇拜者钢琴家和作曲家亚历山大·戈尔靳魏依泽尔的陪同下光临奥列依斯。不知为什么托尔斯泰十分喜欢满头乱蓬蓬黑发的戈尔靳魏依泽尔,他曾多次来雅斯纳雅·波良纳作客,到加斯普拉已经是第二次了。托尔斯泰随意用俄语改变他的姓氏,有时叫他“灵巧的指头”,这会儿又特意把他拉到高尔基这儿来,好夸耀一下他高明的、有魅力的演奏。  相似文献   

9.
1895年,托尔斯泰67岁。可是,他却在这年的3月,以日记的形式草拟出一份遗嘱:  相似文献   

10.
1962年托尔斯泰的遗嘱原本终于发现了,它们在莫斯科市音乐学院的已故教授哥尔顿维塞手中珍藏了五十多年。在遗嘱里,扎尔斯泰把他的全部文学成就毫无保留地赠给了俄国人民,那就是托尔斯泰的一切著作在全俄国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印行,以广流传。尽管他的这一意愿遭到托尔斯泰夫人的反对,但他还是坚决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在我居住的离芬兰库奥卡拉不远的卢塔亨达村里,迁来了一位外貌庄严、举止从容的年轻人,蓄着柔软的浅棕色小胡子,眼神安详而温厚,整个脸颊上浮现出乡下人特有的红晕。我们别墅的一位女邻居有一回在路上见了他后,说他好象是一位伯爵,还说他似乎是姓托尔斯泰。他寓居在一位叫科涅拉年的老太婆家里,离我们不远,就在科兹沼泽地的树林那边。那时,住在  相似文献   

12.
1910年10月28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1862年9月,陷入热恋的托尔斯泰,做了一件至今难以恰当评判的事:为显得公平和忠诚,他将自己过去的日记带给了未婚妻索菲娅。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十余载的创作生涯,为世人留下卷帙浩繁的文学遗产九十余卷。他以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为世界文坛增添了一位顶级文豪。此外,他还为后人留下不少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戏剧、政论等。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而相对鲜为人知的是托尔斯泰十分关心民众的教育,在图拉开办农民学校,为农民和孩子们写了几部语文方面的教科书,其材料都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民间创作,经托尔斯泰加工改写后写成的这些教科书成了俄罗斯人民喜爱的童话寓言作品。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的“雄鸡”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熟悉折纸艺术。诚然,他不知道“折纸艺术”(opuzauu)这个词,当时还不通用,俄语辞典中也没有收这个词。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托尔斯泰对协助他搜集关于彼得一世材料的出版家和历史学家伊斯托明讲了一个奇怪的、带点浪漫色彩的故事,说他的《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几乎是梦中产生的。托尔斯泰当真是在梦中呢,还是幻觉呢?——不得面知。他神思恍惚,忘记自已身在二月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忘记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作家。他一生中曾经与中国及中国文化发生一定的联系,他在这方面的某些看法和态度,由于受到他世界观的影响,因而不免片面和失之消极。但,他仍然是希望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热切向往中国的。东方文化曾长时间吸引着托尔斯泰的注意力。1870年,他患着宗教苦闷时,就开始寻觅浏览东方宗教方面的书籍。不久,他搜集完成了《圣贤思想集》,其中包括着《圣经》、佛、中国的老子的言论。在亚洲各国中,托尔斯泰感到在思想上与他最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坛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他的作品全世界耳熟能详,他的名字也早巳被铸成一个难以企及的精神坐标。他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之一,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代表着俄罗斯文学的宽度。透过他的文学作品探究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受思想危机折磨,直至临终前还在执著践行自己人生理想的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9.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托尔斯泰出走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俄罗斯。莫斯科的各家报纸登出消息后,全国各地都有电报发往这个因接纳了托尔斯泰而闻名于世的阿斯塔波沃车站。人们以深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享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为儿童写的书是托尔斯泰教育观点的创造性的表现,是他对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托尔其斤泰在他的教育文章中对儿童文学的语言考虑颇多。他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儿童读物的语言上,同时也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问题,由于他对语言素有研究,几乎所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论大众读物的语言》一文里,托尔斯泰对儿童文学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一,语言要易懂,大众化,不有意滥用方言词语;二,内容要通俗,不抽象;三,不要一味追求教训人,而要寓教于趣味的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