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是的,许多科学家都这么说。牛肉这美国人最喜爱的盘中主莱,决不是什么人体营养的恶棍,而是个真正的、充满活力的英雄。在《海外浪迹》这本书中,马克·吐温描写了一个在欧洲旅行中思乡的美国人:"设想一名天使突然降临,在他面前放上一盘一大块一英寸半厚  相似文献   

2.
1898年马克·吐温(因特网)惯于嬉笑怒骂的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在因特网出现之前一个世纪就预言了其诞生。在短篇小说《摘自于1904年的<泰晤士报>》中,马克·吐温描述了一项基于电传技术的发明,那是一种19世纪根本不存在的设施,意在用一个巨大的电话线网络将全世界连在一起。1966年《星际旅行》(蓝牙技术)科幻小说《星际旅行》中的星际飞船"奋进者号"中的船员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怎样获得《跳蛙》故事的所有权章士法编译马克·吐温是美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风格幽默,深为读者喜爱。小说《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他的成名之作。这篇作品的来源伴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趣闻,而这段趣闻的起因来自杰姆·吉利斯和他的宠畜们。杰...  相似文献   

4.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哲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生于新英格兰一个显赫的牧师之家,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接受唯一理教教义,毕业后任波士顿第二礼拜堂唯一理教牧师六年余,后因对该教一些古板仪式持异议而辞职。爱默生在赴欧洲旅行时,结识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和威廉·华兹华斯(Wil iam Wordsworth),同英国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建立了终生友谊,因而受欧洲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回国后著书立说,发表讲演,足迹遍及美国;同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布朗森·奥尔科特(Bronson Alcott)、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 Ful er)等人结成非正式的“超验主义俱乐部”,出版期刊《日规》,传播超验主义思想,成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他高风雅望,博学景行,生前名扬欧洲,誉满北美,为其同代人中最富影响的哲学家和文豪。爱默生既是美国本土文化要摆脱欧洲束缚独立发展的首倡者,又是浪漫主义思潮下超验思想的领军人,而当我们稍稍检视一下受他影响的多位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组成的队伍,就会发现他又是美国自然文学当之无愧的先驱与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吐温,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字面意思是水深2英寻,原是密西西比河上水手的常用语,表明水深的程度足够保证轮船正常航行。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其中,情节、人物前后关联的两部历险记因其与儿童文学的紧密联系,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  相似文献   

6.
正在2015年10月才出齐的全本《马克·吐温自传》(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Volume 1~3,2010—2015,三卷本)中,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大师马克·吐温将引用、参考、暗示、模仿、重写等多种互文性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大量引用书信、日记、传记等文学作品,与其口述自传形成多元对话,极大地扩展了自传的叙事空间与内涵。其中一个重要互文作品,是他早逝的大女儿苏西(1872—1896)13岁时为他所作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网站上,关于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的介绍是这样开始的:"作为《国家地理》的一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在超过25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里,都将他对摄影和旅行的双重热情结合在一起。"的确,摄影和旅行界定了他的身份,但最初驱使他去摄影和旅行的,或许还是他日裔美国人的身份。麦克·山下是移民美国的第三代日本人,而在他的青少年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围的人往往拿异样的目光来看待他这个有着亚洲面孔的人。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妙语连珠章士法在纽约的一次宴会结束时,马克·吐温连珠炮般地回答人们向他提出的问题。他说:“写作当中,一个人自己说自己的事,通常比别人来说关于他的事更有力,更有戏剧性。”有人打断他的话,问“假如有一个人死了,由这个人自己来说他死了更有力吗?”...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王子与贫儿》(1880)等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塞缪尔·朗荷恩·克菜门斯。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镇,4岁时,全家迁到密苏里州南部的汉尼巴尔居住,在那里他度过了少年时代。汉尼巴尔位于密西西比河岸边,因地处南部交通要道而热闹繁盛。1867年,吐温32岁时,他以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时报记者的身分与去欧洲和巴勒斯坦的旅游团同行,乘的是“桂格城”号轮船,历时半年。他从所到的各个地方,向报社发回许多非常有趣的报道。这次旅行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机,因为在这次旅行中,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美貌姑娘奥莉薇娅·兰登的弟弟查尔斯·兰登。  相似文献   

10.
王颖 《世界文化》2008,(4):14-15
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可以上溯到17世纪初。当欧洲的第一批移民来到北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他们希望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伊甸园”。同时,他们也渴望用文学歌唱这片壮阔美丽、丰饶深邃的土地。美国早期的许多作家,用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形式记下新大陆的美丽景色,这为自然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早期的美国文学往往还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萧伯纳和马克·吐温的书信集在1988年6月出版也同样非比寻常。萧伯纳四卷文集中的最后一部是他在长达76年间所写的书信集,这些信中显示了这位戏剧大师在进入暮年之际对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电影艺术的缺陷到性关系的混乱的看法。马克·吐温在其20卷文集中的首卷书信集用的是他的真名塞缪尔·克莱门斯。他初学写作时期,从汉尼拔出走成为一名水手,接着又成为一名记者,在正处于淘金热的内华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边远地区采访。  相似文献   

12.
刘伟 《世界文化》2005,(7):12-13
50年前,即1955年的10月13日晚上,美国旧金山的第六画廊里挤满了青年人,他们来这里聆听的是一次在美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诗歌朗诵会。正是在这次朗诵会上,艾伦·金斯伯格朗诵了他的诗作《嚎叫》,代表“垮掉的一代”向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声嘶力竭的抗议。这使他成为“垮掉的一代”一名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夜也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诞生之夜”。而金斯伯格此前一年的经历,与这一夜是密切相关的。西行1954年,28岁的金斯伯格结束了在古巴、墨西哥的游历回到美国。这时的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像想象的那样年轻了。同时他也意识…  相似文献   

13.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个长篇小说家,也以短篇小说见长。他是本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那简洁、洗练的文体广为其他作家所效法,他的那些以大无畏精神面对悲剧的故事为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反复阅读。  相似文献   

14.
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李向红30年代初,年轻的美国作家欧文·斯通(IrvingStone)向某杂志社出售了自己创作的部分侦探小说,得到一笔足以支付他去欧洲旅行的稿费,然后他来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去追寻当时人们尚未熟知的荷兰画家凡·高的足迹。归来后,他写...  相似文献   

15.
当年马克·吐温先生曾预测说,传统的课本将彻底消失。这在当时还被认为是夸夸其谈。但现在看来,他的预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詹森·托吉昂是美国东北大学大四学生。他刚入学时,学校要求他花160美元买一本新的物理课本。他感到这样做十分不值,于是便在网上与别人在线共享课本和学习资料,结果那个学期他所有课程的书籍费才花了35美元,而如果按课本书单的价格算则需要500美元。2005年1月,托吉昂创办了一个名为“课本改革网”的网站,该网站免费提供大学各年级的电子版课本,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出版商加重传统课本负担在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学史中不乏著名的导师级的伯乐,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曾发现并培养过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罗伯特·弗罗斯特等千里马: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则帮助提携过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弗兰克·诺里斯等年轻作家.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伯乐是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两个学生也是赫赫有名--厄内斯特·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7.
斯蒂芬·金:恐怖小说之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蒂芬·金是当今读者最多、名气最大的美国小说家,被奉为“恐怖小说之王”。在美国及欧洲,他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他也是最有钱的作家之一,在《福布斯》2008年10月公布的全球作家收入榜单上,他排名第三。他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便独占7本。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近出版的全本《马克·吐温自传》(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Volume 1—3,2010—2015)中,互文是一个明显特征,引用、参考、暗示、模仿、重写等多种互文性手法,都被吐温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互文作品,是他早逝的大女儿苏西(Susy Clemens,1872—1896)13岁时为他所作的传记,即"苏西的传记"(Susy's Biography)。在《马克·吐温自传》的前两卷中,吐温在27天的口述自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马克·吐温来到英国一个小城镇,便径直向一间旅馆走去。服务员请他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他翻开登记本一看,发现在他之前曾经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在这里住过。这位旅客的签名是这样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  相似文献   

20.
出差顺便逛了逛书店,因为时间还多,得以从容地在特价书堆中"淘金",其中一本<马克·吐温传>让我一翻开目录便不想放下,当晚就在宾馆里浏览了一遍. 马克·吐温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肃穆的沉寂与黄昏、雨后那闪烁的叶簇、泥土的气息、野花的幽香、野葡萄的甜美与芳香--他童年时常去的密西西比河边的那座密林总在他的生命里闪现着自然生动的光芒.在学外国文学史时,我几度被他作品中奇特的想象、奇异的地域风情、奇绝的生动描绘深深打动,可惜文学史中对作家的生平往事介绍少得可怜,我一直遗憾于无法了解他的创作来源,如今看了这本传记,我才了解到他的生活和他的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禁深深感叹于马克·吐温的与生俱来的不是莽撞,而是善于认真思考的冒险精神.也许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无论他有着多么不同凡响的才气,如若没有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头脑,不知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那么他离江郎才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