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有一种蝉,叫做“十七年蝉”。他们的幼年期都是睡在地底下的,而且一睡就是十七年——比猪还会睡,可不是吗?  相似文献   

2.
诗歌     
夏天来到了, 太阳当头照。蝉在高声唱: “知了——知了——”瞧,他有多骄傲, 好像他什么都知道! 一天大清早, 蝉在睡懒觉。勤劳的小蜜蜂, 在他身边叫: “蝉哥哥,快起床, 懒懒洋洋的多不好。”  相似文献   

3.
专注的力量     
【寓言故事】孔子带学生去楚国采风,路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捕起蝉来,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轻松自如。"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啊,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孔子恭敬地问。"方法肯定是有的。"捕蝉翁捋捋胡须,认真道:"捕蝉首先  相似文献   

4.
“寒蝉”辨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中的《蝉》新选入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蝉》,也是根据法布尔此文改写的。小小的昆虫——蝉,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兴趣。法布尔介绍蝉的生活史时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日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凯歌,因为它掘  相似文献   

5.
张伟 《教育文汇》2013,(7):42-42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它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相似文献   

6.
教学香港作家小思的《蝉》,很容易让人想到传统篇目——杨朔的《荔枝蜜》。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都是:对物(蝉、蜜蜂)先是厌烦、心里有疙瘩;再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它的闪光点(蝉虽聒噪,但对生命有着执着的坚持;蜜蜂虽蛰人,但那是它的自卫,它勤劳地酿造了香甜的蜜),最后作者都对这些小生灵或宽恕或喜爱。写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每当听到蝉的叫声,我就感到奇怪,蝉那小小的身体里为什么能发出如此大的声音呢?蝉一鸣惊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通过查阅资料,我终于找到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介绍了蝉的生殖过程:雄蝉和雌蝉交尾后,雄蝉就死了,剩下的雌蝉,就用它尖尖的尾巴,插到树皮里产卵,产完卵,也从树上掉下来死掉了。然后,  相似文献   

8.
课本注释指瑕黑龙江省讷河二中牟世信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仍有几处注释不妥,指出如下:一、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蝉》一文的注释:“[墁]用砖或石块铺地面。”我认为这个注释违背文意,是错误的。阅读原文我们知道:蝉不是用砖或石块铺隧道,而是用身子里藏的一种粘液...  相似文献   

9.
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所见》,诗句内容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课末。我设计了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问题:牧童是怎样捉蝉的,他能捉到蝉吗?学生纷纷发言,交流了很多捉蝉的方法。之后我继续激发他们:“同学们想当诗人吗?(生:想。)今天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做诗的机会,看看你们像不像一个小诗人。  相似文献   

10.
, 《初中生》2013,(19):45
北美的周期蝉有着奇特的生命周期。它们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每13年或17年——才会成群地破土而出。自17世纪中叶起,科学家就对周期蝉的生命周期困惑不已。它们遵循着相同的生命周期:幼虫在地底生活13年或17年,然后在夏季大量出现。它们爬上树,蜕皮,成长  相似文献   

11.
书虫吧     
《小学生时空》2010,(9):59-59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快乐导航:“手机的新功能——爆玉米花”、“钱花在哪里才幸福”、“同样从冰柜中拿出,草莓为什么比巧克力冷?”、“懂数学的蝉”……  相似文献   

12.
十七岁的夏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的生命是朝生夕死,蝉的寿命也难逾季节。可北美洲有一种蝉,生命周期非常长,要在地下蛰伏17年,在它17岁的夏季,就钻出土壤,羽化成虫,餐风饮露,鸣唱高歌。  相似文献   

13.
书上说,有一种蝉叫17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生活17年,再爬上树梢蜕化成蝉享受阳光,鸣唱一夏,然后死亡。  相似文献   

14.
蝉,在诗词中是一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首唐诗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虽旨趣迥异,然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蝉在诗中是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悲哀怨的情感验成为种  相似文献   

15.
漫话咏蝉诗     
夏季七月,蝉的幼虫在地下生长成熟,本能地掘松泥土,拱出地面,爬到上枝,蜕去外壳,曼声吟唱。当蝉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了描写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卢同在《新蝉》一诗中咏道:  相似文献   

16.
《蝉》的说明顺序为何颠倒江苏常州一中杜秉庄高中第一册第十六课是法布尔的《蝉》,“自读提示”中指出:“全文明确地标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这样写,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再到成虫的这...  相似文献   

17.
蝉歌     
蝉的得名,从它的蜕皮而来。《坤雅》上说:“变蜕而蝉,故曰蝉。”在许多昆虫里,蝉所以特别引起人们注意,主要因为它叫的声音随着季节、晴雨、早晚,有种种变化;有时候悠扬和乐,有时候温文婉转,有时候激切凄凉,好像大音乐家的管弦,真能谱出多少喜怒哀乐,给人们以无限的深思妙感。  相似文献   

18.
某区教研室在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质量调研卷中出了这样一道文言文阅读题(分值为18):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相似文献   

19.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20.
课内提升一、本文语言优美,尽显华彩。试根据课文填空,并说说词语的作用。(1)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 )吧!——通过( )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 )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