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革命大叙事为唯一研究路径与方式的革命史受到“集权主义论”和“现代化论”两方面的挑战,被许多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所摒弃。这两种叙事方式特别是后者影响下的上海研究也“告别”革命大叙事,将社会文化史与革命史割裂开来,进而将1950年代上海研究置于现代化的断裂与集权主义的“黑色叙述”中。新革命史的兴起从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性与多重释义两方面唤回革命史,并为上海研究增加了新维度。新革命史观照下的1950年代上海研究呈现出多重面相,革命、国家与社会三重叙事与三个逻辑相互碰撞,彼此交汇。“都市迅速远去,摩登依然在场”既是新叙事下1950年代中国的上海旋律,也是同一时代的上海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2.
钟肇政1950年代笔下,由于贫困,女性的主体意识尚无法萌芽、建立。1960年代在社会转型期,受过教化的男主人公懂得欣赏女性,尊重女性,让女性主义有萌芽的机会,女人终于渐渐"活"起来当自己的主人,钟肇政开始正面描写"情欲"。1980年代,钟肇政小说情欲的主体转成女性,赋予女性主导自己身体和情欲的权力。而在1990年代,钟肇政警醒人们,女性主义发展到顶峰,就会异化为它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50年代初的影片<腐蚀>为考察对象,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及影片内容的叙事引导三方面对影片进行解析,发现1950年代初电影叙事多重探索的可能性.影片的最终被批判说明主流叙事在这一时期的规范与引导,由此女性边缘人物在电影内外走向了一条看似"新生"的"末路".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旧日课堂     
<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育人的主要管道。1950年,我在四川奉节(今重庆奉节)观音小学读书,还不时听到有人称学校为"学堂"。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到上海,惊讶地发现,上海人对学校都是称"学堂",到今天还是这样。那时候,我们上课叫"上堂"。对于不同的学科,也以"堂"称。例如,上体育课叫"上体育堂"。几十年后,我才知道,"上堂"原指禅宗丛林中,住持之上堂说法。住持上堂升座时,大众皆应站立听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87-95
穆旦1940年代和晚年的作品被过多的关注重视,而1950年代诗歌则少人问津,即使被提及也被简单地认为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断裂"。诚然,穆旦1950年代的诗歌明显表现出靠近主流规范和趋时写作的特点,但通过文本细读会发现,这些作品依然呈现出一种有限度的混乱痛苦的状态。源于对主体"我"的分裂书写和直达人性的生命体验以及"新诗戏剧化"手法的因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诗人早年的诗歌理想和诗学精神。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穆旦显示出在趋向"规范"与保持个人理想之间的游离矛盾心态,从而看出穆旦在把握时代话语与秉持个人价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本期主角:郑荃神奇咒语:制作一把产自中国的名琴,这是我的梦想。行动故事:1.动手制作道具郑荃于1950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文革"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政治、社会剧变的场景下,从民国上海走来的女演员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她们获得了尊重,得到了提升社会地位的良机;另一方面,她们失去了具有明显女性色彩的都市文化空间,从银幕的中心滑向了边缘,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力急剧缩减。游走在机遇与困境之间,女演员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接受与斡旋中,努力为自己和女演员职业群体争取利益,重塑自身社会身份,发展出一套积极有效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50年代的小说家记录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半个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的历史.中国乡村革命的本质是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其内容不仅包含国、共之间的武装斗争,还夹杂看中、日民族战争和乡村土改运动.这一代小说家或继承左翼文学的传统,或从民间文化汲取营养,或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相近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产生了乡村"史诗"、乡村"海派"与乡村"抒情诗"三种类型的小说.而1980-1990年代的小说家则在经历了"共和国"的种种社会现实,特别是文革以后,对此或解构、或借鉴,以至融会贯通,"新历史小说"更是在讲乡村革命故事时重建"乡村革命"景观.在20世纪文学史的视野中,1940-1950年代的乡村革命小说,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集体化是1950年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最主要制度情境。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集体化研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所呈现出的断裂性特征以及对政治运动的过度关注倾向。文章认为,1950年代的集体化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合作化还是人民公社化,集体化都是目标追求。对1950年代乡村历史的研究,必须要在集体化这个连续的体制形成过程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俞庆棠,祖籍江苏太仓,1897年生于上海.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圣玛利亚书院读书,任学生会主席.1919年负笈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业于杜威和克伯屈博士.回国后于1925年参加"五卅"惨案上海学生后援会工作.1927年,她放弃上海大夏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担任江苏省扩充教育处处长.1949年9月,她自美国辗转香港、沈阳来到北京,被选为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教育界代表,并参加开国大典.周恩来总理邀请她担任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就任后立即着手起草共和国1950年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将她毕生绘制的民众教育图景变成现实,迅速扫除工农群众中的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1949年12月4日,俞庆棠逝世,享年52岁.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1950—19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城市身份叙述。新上海被斩断了与旧中国口岸城市的关系,却被留存了其形象谱系中的工业化逻辑,并强化、扩张为整个国家的意义。对于上海的理解,一是血统论,即突出上海的社会主义左翼特性;二是断裂论,即对上海资本主义终结式的理解,以使上海的工业化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只有这样,上海才具备了推广意义上的新中国国家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与1930年代之交上海的政治环境与媒体经济,为游离国家知识体制中心的胡适,提供了一个重构"知识权力"的社会场域,且亦成就了一段"知识权力"与"国家权力"抗衡的历史。从胡适的"言论冲动"中或可见证:自由人格,不仅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获得,亦是一种社会生态维度上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翻译的海外汉学著作不下百本,然而学界对此尚无专文介绍。1950年代,为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内重版了一批海外考证性汉学著作;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译介出版了为数不少的有关中外关系、帝国主义在华活动等方面的海外汉学著作;十年"文革"中后期,则译介出版了一批研究中俄关系、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汉学著作。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汉学著作译介具有不同时期各以不同国家的汉学家著作为主体、选译的标准为作品具有代表性或史料价值、选译的目的主要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帝国主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金霞 《天中学刊》2012,27(6):93-96
《青春之歌》在叙事策略上与众多文本发生了互文性关系:首先,它承继了"五四"叙事、"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次,它遵从了1950年代社会历史文本对文学叙事的规约;再次,后启蒙叙事文本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叙事方面的修正。因此,在互文性视阈下解读《青春之歌》的叙事策略,可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和发现,显示出文学与文化交汇通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调整外交战略,一是建国初期(1949-1950年末)的"一边倒"战略;二是20世纪60年代的"两条线"战略;三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为后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陶家瑶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殡仪馆。现代殡葬业在上海的兴起,是传统社会演变的结果,也是接受西方文明的产物,其接续了传统的殡葬礼俗,也融入了西方殡仪管理制度的理念。中国殡仪馆收费高昂,服务对象基本为富贵之家,其覆盖面不包括普罗大众。陶家瑶以"守旧"之名开办殡仪馆,实质却是接轨西方现代文明的创新。从上海的殡葬礼俗变迁入手,考察中国殡仪馆的运营,有助于揭橥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之转变。  相似文献   

19.
《青年教师》2007,(10):57-58
吴文俊,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第一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50年代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19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有重要应用价值,它将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20.
在19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对身体的表现往往十分醒目,这和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刑罚、爱情等情节中,关于身体、欲望的描写不再瞩意于塑造革命者"受苦受难"的崇高形象,而是潜在地对革命历史进行祛魅。在市场化的时代语境中,当身体描写纯粹降格为肉体描写不再承担任何思想意义时,祛魅便意外地通向了媚俗。这在呈示当前身体描写驳杂状况的同时,也触及了现代性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