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扬与飞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道德教育回归生命,即是回归生命本质力量的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道德事件中生长,是道德智慧最生动、最理想的生成与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4.
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在儿童道德教育已有的范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其展开有静态表达和动态生成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关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的教育,它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着这样一个特征: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或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还是片面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都存在着这样的严重的局限:一是未能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作为道德  相似文献   

7.
柏格森认为,人类走向开放道德是必然趋势。开放道德在形成过程中,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服从规范履行义务阶段;内化规范诉诸良心阶段;超越规范追求完善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使个体的道德追求,由外在的功利,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完善;由机械的服从或被动的执行,转化为个体主动参与并积极创造。学校道德教育要激发开放道德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道德具有先天的关联:原初的混沌一体性、对人类心灵关切与安顿的共同旨趣,均可作为人的信仰的同一性。这种关联为我们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状态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从宗教与道德关联的视角审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使主体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道德教育要以个体精神幸福为目标;道德教育要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与建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研究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本文将从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讨论的层层深入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隐"与"现"的角色,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情境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体验是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反思与体味.道德在生命的展开与体验过程中生成,个体在生命体验中建构自身的德性,道德的生成与生命体验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当是在生命中进行的、为了生命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六个水平,强调价值判断重于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它的启示是: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阶段,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一致、注重道德环境建设并应充分发挥学生道德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继超 《考试周刊》2015,(24):144-146
我国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不够独立的状态,混杂于智、体、美等各育中没有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发展不成熟。具体表现在有关道德教育的理念不清晰、内容不明确、方法不科学。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阶段系统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个体在各年龄段的道德发展水平和为实现道德发展而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我国相对不科学的道德培养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命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哲学家认为道德的源头是自爱,道德的原则是生殖的原则,而生命的热望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动力。学校德育的失效,正是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结果。道德教育应从个体的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38名师范大学的师范生"高中阶段影响自己道德最深刻的一件事"的描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道德事件的性质、道德影响的来源、事件主题等因素.通过对事件的整体分析和调查结果解读,本研究发现高中生的道德结构、影响他们道德观念的因素、接受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及克服道德弱点四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现实道德教育的困惑 教育作为个体追求生命幸福、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历来就包含着道德教化的深刻意蕴,教育与道德从来就有着血融于水的无法割舍的联系,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过程就是道德生成过程,教育即道德,一切教育都应围绕着道德的轴心.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使人们从逻辑上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判断: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着儒家伦理长期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首席,加之重视德育教育的悠久传统,中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早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