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四次政治运动中,西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不同。他们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明的内在冲动和资本主义鲜明的扩张掠夺性。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和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救赎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西方悲剧艺术乐于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当这个主题进入悲剧之后,它立刻被处于不同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人生经验的艺术家们进行了重新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了西方悲剧艺术中的救赎探索、救赎履践、无可救赎三大主题,并因此获得了与其信仰价值完全不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主义思潮迭起的二十世纪,莫里亚克既坚持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又融合了现代主义观念和宗教思想,以家庭为舞台展示了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时代背景下人的罪恶,深入挖掘罪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灵与肉、善与恶、沉沦与复活的痛苦挣扎中具有了悲剧精神并最终获得了宗教上的救赎.莫里亚克的创作既继承前人,又开拓创新,为西方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了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审美救赎是现代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审美主张,目的是要把人的精神从工具理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然而,审美救赎对于理性的排斥却又使自身陷入悖论之中。在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文化形态中,不仅艺术的审美性难以独立存在,而且其主体性也被一种总体化的手段所吞没,从而使审美救赎关于拯救人性的理想趋于破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北京风俗问答》为中心,讨论近代日本官话读本对北京的书写,考察1920年代北京在从传统的帝都向现代都市转变过程中的社会状况。该书作者利用在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的微观环境中所保存的丰富资料,再现了当时北京社会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常态。这种作为他者的书写,既表现了作者因来自异质文化而特有的敏感与独特视角,同时作为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人,该书作者的书写还体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象征主义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是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而被介绍过来的,而最早借鉴并被付诸实践又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的正是鲁迅.鲁迅的思想和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全新异质,与异域全新的文化视角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在这种全新视域中,惯常的民族生活及人生形式具有了崭新的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小说到电视剧,沙复明的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散点透视群像之一转变为核心聚焦人物,从意志坚韧的硬汉转变为正义、无私、奉献的英雄。他救赎着推拿中心的每一个盲人,帮助他们获得生存的尊严,甚至救赎着主流社会的健全人,帮助他们找回健全的人性,重回生活的轨道。同时,在爱情困境和事业困境中挣扎着的沙复明也得到了崔云的声音救赎和牛三勇的物质救赎。在救赎与被救赎中,沙复明与众人营造着和谐、互助、真诚、友爱的社会氛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心理中的伦理之美和亲和之美。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一些西方旅行家以猎奇心理介绍了西藏的习俗和民族特征,他们并未亲自进入西藏,有关西藏的记载既是东西方社会各种传言的糅合,也注入了旅行家想象的成分。在文化差异的观看背景下,西藏与西方异质的社会类型使其最终被建构得极富"异国情调"。有关西藏的记载既可以反映旅行家的心理和经历,也影响了此后西方对西藏的认识,甚至还成为近代西方人进入西藏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主要比较分析福克纳的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在对作品中的两位女性爱米丽与杜丽娘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从个体与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她们不同命运结局的原因,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中西方化的某些异质与同质,指出一个伟大的作家之思想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本土裔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踩影游戏》描写了当代印第安女性在多元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觉醒和抗争。小说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异质空间,在文化异质空间的镜像审视下,印第安女性摆脱双重"他者"身份束缚,游走在真实和虚幻的异质空间,探索个人生存之路。同时,对身处主流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夹缝中创作的厄德里克而言,这个亦真亦幻的"中间地带"也是她所追寻的文学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华英 《海外英语》2012,(12):223-226
《露西》组诗中流露着强烈的死亡主题。华兹华斯的死亡意识与他矛盾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在《露西》组诗中,自然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困惑不解。他崇尚自然对人性的净化作用;而又感觉到在自然法则下人生短暂易逝,死亡不可避免却又无可预见。在露西的英年早逝和其带来的孤寂中痛苦挣扎,他最终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媒介之一。死亡使得生命复归神性,得以在宇宙万物中永生。华兹华斯的这种死亡意识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终极走向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严复的译作,认为其大多反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同时也认为在晚清社会封建保守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他的译著却甚为流行,是因为他顺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采用译写翻译策略,使译作成为"适者",因而成功地生存下来,实现了译者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一思想的独特内涵。指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从理论上肯定了德治为本的政治方向,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基础,奠定了政治基调。另一方面,他的宗教神学也从理论上炮制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有愚民成分。认为研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应当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其给予客观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examine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ure/culture op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n the nature/culture dualism, it has been often stated that his education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 child is a natural being. However,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Rousseau was instead committed to a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this influences his educational theory. In his model, human nature consists of a natural and a social side; these two parts are in conflict which seems unsolvable due to the present state of society. A child is regarded as a figure which is open to the future reconcilia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Thus, Rousseau’s model of education is presented no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society, bu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n ideal state which might be built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he examination of human duality allows one to show that Rousseau’s ideas on civil and private education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集《乐章集》中"香"字共出现的次数高达81次,其中不乏清雅之作,可以看出柳永世俗之乐的审美情怀。但是,"香"大量集中在绮罗纤艳闺阁园亭俗词之中,这不仅与柳永本人浪漫率真的性情有关,更是和作者的人生境遇有密切的联系。柳永的这些词擅于和自己的悲苦生涯融合,彰显作者的独特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北宋大众审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波德里亚对休闲的批判是以对物体系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对休闲异化的批判。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者的心理被重构了,休闲者丧失了主体性,休闲难逃全面物化的约束和控制。然而,休闲与工作是否同一?休闲是否能够为真?休闲者是被操纵还是反操纵?恰恰是异化劳动使人与人的自我发展相分离,使工作与人的自由创造相分离。休闲与工作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休闲要与异化的劳动决裂;同时,休闲要回归到每日生活中去,与生活相融合。在理想社会中,休闲终将在自由的尺度上,与工作达成统一。一方面,消费社会加剧了休闲异化的可能,使休闲处于被消费的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休闲正是消费社会的异己力量,是人们改变异化命运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休闲活动来实现"反异化"。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城市文明一直被视作欧洲社会能从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民主自治等特点是其发展的推动力。英国作为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自十六世纪起城市政府开始大规模显现出其民主特性相反的寡头统治特性。城市政府显示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导致了城市统治者的腐败并引发市民不满导致冲突不断。另一方面它又适应于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合作的模式,对转型时期的整个英国社会起到了稳定作用,最终有利于英国向现代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的相关评述及梦记录为读懂《乡村医生》提供了线索,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可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参照,《乡村医生》的若干场景可以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找到来源并得到解释,而这一作品反过来也可以看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语言学一精神分析的分析还可以切入到作品的微观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主义式的整合,呈现作品生成的机制;以文学、哲学和宗教传统为参照,作比较研究与寓意解读,可以揭示出这一作品深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社会应用具有价值取向,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应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显现出伦理道德的二重性: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具有“善”的价值,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具有“恶”的后果。因此,对其科学价值和造成的伦理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道德调控,对于保证这一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这也是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人类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