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化已成为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一种重要战略。然而,现有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回答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的中介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选取中国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在出口和创新绩效,对外直接投资与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国际化具有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敏  杨慧  袁海东 《科学学研究》2019,37(2):245-253
在智力流动全球化和中国对外投资“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人才国际化水平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计量估计结果表明人才国际化水平越高,企业将越早并且越多的对外直接投资。异质性分析表明,具有较低技术创新水平的企业更易受人才国际化的影响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且人才国际化的影响对研究开发型OFDI和垂直生产型OFDI的影响更大,对于资源寻求、水平生产和出口平台型OFDI的影响较小。最后,人才国际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受到中国与投资目的国之间制度距离的制约。本文对我国应对智力流动全球化及制定企业“走出去”政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并进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而现有研究未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从战略选择角度出发,将研究情境因素限定在典型新兴市场企业中,通过搜集和分析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年报数据,通过面板数据的研究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了并进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研究框架,并从新兴市场企业海外经验、新兴市场企业高管海外经验、政府支持及高管团队知识结构差异性角度对新兴市场企业并进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哪些因素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技术能力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首先依据相关理论提出假设,然后运用不同的回归方法对假设进行数据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技术能力尚不构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对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依靠组建企业间研发同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等方式来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PDE)是否能帮助国际化的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呢?一方面,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积累产品开发经验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另一方面,路径依赖理论表明企业的PDE是针对国内市场的,经验的积累可能会限制它们利用国际化机会从事创新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母国能力悖论”本研究提出竞争性假设,通过对2002-2012年间80家企业400个样本观测值的实证分析,证实了在中国情境下产品开发经验的深度负向调节国际扩张与创新绩效关系,我们的发现支持了路径依赖效应的假说。  相似文献   

6.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企业国际化及后发企业追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以跨国公司理论和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和制度质量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研发强度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制度质量越高,对外直接投资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且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贡献持续加大,这在带动相关产能、装备、技术和服务输出的同时,也对国内企业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与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名录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其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企业生产率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来年得到明显提升,随后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企业吸收能力、投资动机和东道国技术水平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相比于包含外资的企业,内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其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为中国企业更好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影响中国在中亚地区直接投资的各项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以中亚国家2003年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在中亚的直接投资首先是为了寻求低成本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规模,其次才是获取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外,中国企业倾向于在与中国监管质量、法律制度以及遏制腐败力度方面相类似的国家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9.
从竞争优势角度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对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回顾,分析这些理论对处于全球化时期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借鉴意义与不足,然后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实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进程、全球一体化趋势.结合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产业选择战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产能存在着结构性严重过剩,而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文章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通过历年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以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等,发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投资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避税天堂,投资的行业并没有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等.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