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苇航 《出版广角》2015,(8):119-120
马汉最早提出的海权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海洋作为还未被人类深入研究和开发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在21世纪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各海洋大国纷纷提出有关海洋发展的战略和构想.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几个国家之一,维护和发展海洋权益对民族崛起和国家富强意义重大.本文将借助马汉的海权论对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戴欣 《大观周刊》2012,(38):48-49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争端风波四起,海洋权益受到严峻挑战,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如何直面各种挑战、坚决维护海洋权益,是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要坚持从大局上思考问题,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牢牢把握解决争端、维护权益的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海权论之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思想主旨是:任何大国,无论是维护国家利益还是称霸世界,首先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只有拥有了制海权,才能实现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发展战略是最近的事,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始终关注着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的周恩来经略海洋的思想特色鲜明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拥有1.8万公里长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宣传海洋强国战略是媒体应有的责任担当。本刊特别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从第1期开始,以"广播电视与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在《专题讲座》栏目连续发表相关文章,为海洋战略的宣传报道工作建言献策。讲座分别从海洋意识与海洋报道、文化引领、媒体传播策略、媒体与公众互动、海洋权益维护的媒体使命、国民海权觉醒的媒体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权益与能源竞争已经不可分割的今天,走向深海,不仅事关能源,也是用经济手段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体现2012年,中国"在海洋中的身影"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4月骤起的中国南海黄岩岛海域争端,发酵至今,牵动国人之心。今天,海洋权益与能源竞争已经不可分割。在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70%的资源都蕴藏于150多万平方公里的深水  相似文献   

7.
近日,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世界海洋法译丛》陆续出版。《世界海洋法译丛》是青岛出版集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推出的海洋法学专著,共14卷,约500万字。该项目是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权益与法律问题的系列研究项目之一,得到联合国秘书处海洋事务与海洋法司的支持和授权。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重建海洋大国,重塑海洋意识,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自"海洋强国战略"被写入肃重的"十八大"报告,到近期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与国外存在争议海岛和海域频繁现身宣示主权,再到中央高层就如何建设海洋强国进行密集的集体学习和讨论,可以这样说,围绕"海权"的政策研究、舆论散布、军事布局等重大事项已紧锣密鼓地被列入国家高级层面的议事日程,并予以全面部署。这些迹象一方面足以说明,国家对于"海权"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重大地位建立了深刻认识,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曾一度在对万里蓝疆的治理、开发和利用方面是有所缺失和疏漏的。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工程》2013,(12):10-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国家海洋经济利益,既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又保证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要从资源、环境依赖型,向以技术、理念、投资、服务等为依赖的方向转变。科学合理地核算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成本,即对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和消耗,这才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则是海洋景区中的重要节点。目前我国的海岛档案还不健全,海岛档案体系的逐步构建将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激发游客的"蓝色国土"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1.
海权的内涵是国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力量.毛泽东的海权观是在不懈探索救国强国之路中形成的,坚持中国人掌握自己的海权,其文章、指示中有对帝国主义践踏中国海洋权益的愤慨,有维护国家海上安全的高瞻远瞩.毛泽东的海权观是中国海权思想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中华民族提高海权意识至今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海     
《中国新闻周刊》2012,(43):24-25
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多次提及海洋,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海洋强国"概念,首次进入党的报告中,彰显中国从"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型的战略思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样的转型思维和宏伟蓝图,要真正落到实处,则亟须全方位的配套和长远布局。过去,中国曾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海洋,由此形成了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基础调研等方方面面的掣肘和缺失。如今,在新的战略思维指引下,相关机构改革、法律修改与完善、海洋科研的推进、海洋经济的合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对于海洋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从古代仅"具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之感,到近代"世界交通要道"之悟,再到二战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之识,终于在上世纪末海洋被明确定义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物和重要基地"。伴随这一认知发展过程的是各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和争夺不断加剧。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濒海国家可以依约取得大片海洋国土及附着其上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广泛而巨  相似文献   

14.
十一月热帖     
《网络传播》2013,(12):90-91
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面临严峻的网络空间安全挑战。中国支持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各种努力,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与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主权国家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尊重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前提。各国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安全所实行的公共政策应当得到尊重。他倡议与会各国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行为准则,探讨解决涉及网络安全紧迫问题的有效办法,畅通国际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希望了解中国、与中国加强往来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汉语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与中国加强往来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  相似文献   

16.
向海而荣,背海而衰,这已被不同历史时期大国崛起的事实所证明。 1994年,《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全球海洋的1/3已成为各国专属经济区,深海大洋的竞争更激烈。韩国成立海洋部、日本出台海洋战略、美国部署海洋新政……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正日益摆上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的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海洋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被列为超前部署的全国五大重点战略技术领域之一;经济方面,2006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对GDP的贡献超过10%。然而,作为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管辖30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人们的海洋意识还比较薄弱。那么对媒体而言,应如何在加强海洋宣传、增强公众海洋意识方面有所作为?应怎样挖掘报道资源?有哪些注意事项?本期专题"海洋新闻与公众海洋意识"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并期待读者来稿继续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欧洲九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为了一致行动而建立的情报局机关刊物。该刊物对新中国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及成就进行了大量宣传与报道,对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爱好和平、渴求民主的各国人民加强互信、长存友谊贡献很大,也对当前学者研究新中国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就和经验等提供了原始史料,学术研究意义也很重大。但是,目前对这份刊物及其发挥过的重大作用了解的人少之又少,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对其创刊与发行的历史过程进行回顾、宣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进行展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作用进行肯定,意义都很重大。  相似文献   

18.
郭玲玲 《大观周刊》2011,(40):39-39
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也从最初的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到促进就业等方面,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造积累的丰富经验,将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则是通过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比较及我国失业保障的现状和各国失业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来探讨我国的失业保险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情写海洋     
赵建东 《青年记者》2016,(25):38-41
《中国海洋报》是一份特色鲜明的行业报,报道内容涵盖我国主张管辖海域、两极、大洋等.作为《中国海洋报》的一名记者,我有幸5次出远海.在南极,我感受了极地冰穹的美妙绝伦、冷酷险恶和科考队员的可爱;在马里亚纳海沟,我亲历了中国首台载人深潜器突破7000米的珍贵时刻;在钓鱼岛和南海海域,我见证了海监队员维护海洋权益的英勇壮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各国传统文化也正借助全球化走向世界,语言的国际推广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国际推广机构,孔予学院的建立与快速发展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其文化传播价值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