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期看点     
董大勇 《收藏界》2011,(6):74-74
本期所刊之金代"泰和通宝"楷书折十银质钱、五代"开元通宝"背"闽"巨月银质钱,均为旧钱谱未见之物,也是藏家有心,对这两枚钱材质做了专门检测,否则,视之为白铜钱,则价值相差甚远矣。  相似文献   

2.
王舒乙 《收藏》2010,(12):104-104
唐末王审知据闽时铸造过一种极为特殊的钱币,钱文为“开元通宝”,背穿上“闽”字用以纪地,穿下仰月纹。币材为铅质,钱体厚重,文字粗犷铸工粗劣。  相似文献   

3.
陈康 《集邮博览》2003,(1):52-5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同样唐代的钱币在中国货币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因为唐高祖在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实行了700余年的五铢钱制,开始铸行“开元通宝”,“开元”意为开新朝之元,开新币之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旧谱家亦将其释为“开通元宝”。通宝体系的钱币更新了五铢体系,一直沿用到废止方孔钱的使用,共实行了1300余年,以大钱为1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以廿四铢为1两的旧制,这是一项伟大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梓荃 《收藏界》2011,(7):81-83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铸,属于非纪重货币,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影响了中  相似文献   

5.
王蕤 《收藏》2009,(4):122-122
笔者于2008年3月在汾阳钱币市场上购得散乱古钱币20余斤。据出售者讲,原本出土约七八十斤。回家后,经仔细清理,得北宋崇宁通宝、重宝大钱100余枚,南唐唐国通宝小平长大字珍稀版一枚、政和通宝小平大字文政一枚、辽钱清宁通宝小平一枚,最为珍贵的是一枚永平元宝小平钱(见图)。该钱直径23.5毫米,品相完好。永、平、宝三字清晰,  相似文献   

6.
延晶平  杨新秦 《收藏》2008,(8):145-145
2008年4月初,凤翔县一农民在挖地时刨出了16枚古钱币。其内涵有唐开元通宝2枚,北宋祥符元宝2枚,成平元宝1枚,元丰通G2CK,其中折二钱1枚,元符通宝1枚,圣宋元宝1枚,政和通宝1枚,大观通宝1枚,宣和通宝折二钱1枚,金正隆元宝3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1枚极为少见的唐合背乾元重宝(见图)钱。这批钱币上限为唐开元通宝钱,下限为金正隆元宝钱。现就这枚合背乾元重宝钱进行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冯飞龙 《收藏》2007,(11):123-123
“光绪通宝山东壹文”机制黄铜币,早在60年前就被泉界誉为一文铜币之王一。据说,“山东壹文”与美国1913年自由女神5分镍币的存的其中一枚,  相似文献   

8.
葛天越 《收藏》2020,(5):44-47
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至皇祐六年(1039~1054年)铸行的"皇宋通宝"钱,是继"宋元通宝"后的第二种北宋国号钱。据《文献通考》载:"及改元宝元,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唐与昆《制钱通考》曰:"国朝钱文皆用元宝,而冠以年号,及改号‘宝元’,文曰‘宝元元宝’。诏学士议,因请改曰‘丰济元宝’,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  相似文献   

9.
斡昌伦 《收藏》2001,(8):58-58
阅《收藏》2000年第12期载黑龙江呼兰“百花泉主”有关日本“庆应通宝”钱一文引起我的好奇,翻寻已被舍弃多年的“编外”藏品,有幸在其中觅得两枚,一枚与文中所附拓图之三相符,而另一枚背贰百者却难应对。为了满足“百花泉主”求索的愿望,现将二钱的拓图通过《收藏》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飞 《收藏》2020,(4):122-127
明熹宗即位后,于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下令,鼓铸泰昌通宝一年,然后再铸天启通宝。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即开铸天启通宝。天启二年,户部正式设立宝泉局来铸钱,由右侍郎主持,名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其铸额远远超过工部的宝源局。军队的铸局只保留西北三镇密云、蓟镇、宣府三个铸钱局,所铸钱币都是为与后金作战的军队发放兵饷,很少直接为民用铸钱。  相似文献   

11.
1941年5月在中国泉币学会第36次会议上,罗伯昭出示了一枚“建国通宝”小平钱,篆体。同年7月,《泉币》第7期发表了罗伯昭的一篇《建国通宝钱考》。文中说:“然而北宋却无建国纪元,寻悟建国之义,岂取建中靖国首尾二字。”罗伯昭推测:“北宋钱自天圣起,率真篆成对,真书建国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书建国早年郑家  相似文献   

12.
刘盛会 《收藏界》2010,(5):82-83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为了庆祝皇帝登极,宫廷喜寿,由官局铸造了一些流通年号的吉语钱,馈赠有关人士,以作纪念,其铸额极其有限。"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吉语钱币,是新皇和臣民的共同愿望,吉语祝辞,故得以用之。以取吉祥或以示庆贺。纵观是币(如图),正面书"光绪通宝"四字,读序为上下右左,以"回"纹图饰环绕币缘一周;背  相似文献   

13.
许杰 《收藏界》2010,(7):84-84
“大中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所铸。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共五等。“大中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四类。“洪武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所铸。形制同大中钱,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宝”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也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4.
三体钱欣赏     
张业 《收藏》2006,(6):100-101
所谓三体钱,即一种铸币其钱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书体。比如,《南唐史》说:“元宗铸唐国通宝,有篆隶真三体。”又,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太宗即位……亲书淳化元宝三体字以铸钱。”《古化杂咏》:“北宋唯淳化与至道钱各三体文”,“元丰、元符、绍圣、圣宋诸钱……易真行草而为篆隶行或篆真行耳”。  相似文献   

15.
合肥 《收藏》2007,(2):113-113
2000年10月有,安徽寿县出土一批唐朝“开元通宝”钱,从中发现一枚厚重大型“五金”钱,品相绝佳。钱径2.31厘米,重5.1克(见图)。“五金”厚重大钱,民国时期的《泉币》期刊上载有罗伯照先生旧藏及评述:“其钱厚大,俱内外郭,外轮阔缘,背郭多错起爆,五字收缩,似直百五铢,唯其上下横画,出接内外轮。就形制论,似出六朝末期。”  相似文献   

16.
赵梓凯 《收藏》2009,(3):139-139
笔者有幸偶见“光绪通宝”宝源小平钱雕母一枚,颇费几多周折,得以归藏箧中。初得此泉时,只知其为新加坡回流之物,原为台湾陈忠纯、陈鸿禧父子旧藏,所著《清钱珍稀四百种》有载。为追本溯源之故,不经意间翻阅蔡养吾《衡门百泉续谱》一书,竞发现是泉尚存有颇多故事,今特撰拙文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7.
叶耀中 《收藏》2001,(11):60-60
我从事金融工作30多年,酷爱收藏货币,职业和货币结下不解之缘,离休后,我在山西省太谷县孔祥熙宅园创办了个人钱币博物馆,展出的历史古钱币共1000多种,其中有春秋战国的特大型耸肩空首尖足币,大小“离石园足布”、“山阴釿布”,五代十国时期“天成元宝”,北宋铁母钱以及“银质政和通宝”、南宋“当十大宋通宝铁钱”、瘦金书“庆元通宝”背永钱,  相似文献   

18.
董良义 《收藏》2013,(12):83-83
唐代开元通宝和宋代钱币中有不少钱的铜质呈白色,泉界称其为白铜钱。白铜钱一般制作较为精美,据金属成分分析,此种钱之所以呈白色。  相似文献   

19.
"开元通宝"钱,是唐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唐高祖为整顿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隋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钱文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笔法端庄,结体谨严。唐初开元钱,钱文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钱,钱文略有变化,钱体略小,背铸月纹,又称"月纹开元";后期开元钱,边缘较阔,铸工粗率,多有移范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王建国 《收藏界》2011,(8):75-7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王朝,素有大唐盛世之美誉。唐朝初年继续使用隋"五铢"和其他杂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李渊废掉了"五铢"和其他杂钱,鼓铸和流通"开元通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