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道弯"是我国民间舞中一种常见的舞蹈体态。由于各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其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三道弯"体态在不同的民族民间舞中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本文以我国民间舞中的东北秧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东北秧歌的来源、"三道弯"体态的审美特征及"三道弯"体态在东北秧歌中的运用,将"三道弯"体态与中国传统东北秧歌完美结合,增强其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口述史和艺人演唱音响形态为材料基础分析,认为一曲多戏的沙女沟秧歌戏最早形成于清中叶,晚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属于秧歌戏在传承中变化较少的秧歌戏初期形态,为今人研究秧歌戏提供了最初历史形态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将东北人民的刚柔并济以及热情豪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出来。本文以"东北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北秧歌发展历史沿革的分析,了解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东北秧歌在今后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希望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舞蹈生态学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汾西地灯秧歌中舞蹈"顶四门"的典型性舞畴和舞体进行分析,试着探究其舞蹈的主要特征。为发掘、整理地灯秧歌的艺术遗产,增添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海阳秧歌是北方四大秧歌之一,历史悠久,明初便有文字专门对其进行记录。海阳秧歌自成体系,融合民间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逐步发展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当前,海阳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喜爱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曾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被收录于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相似文献   

9.
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10.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生长栖息的地域特点、地方特色,造就了它独有的文化大花园.你若是正月里来到山东,必会置身于秧歌的海洋中……山东秧歌风格多样,很是流行,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扭那么一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这三种舞蹈被当地人称为"三大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休闲及健身意识越来越强.而健身秧歌又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以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不同人群投身其中,在休闲体育开展过程中有很多优势。通过对健身秧歌健身的价值及在休闲体育开展中的优势展开研究,能为健身秧歌这项民族传统健身项目在休闲体育中更好地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2-20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戏剧界不仅对"大戏"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且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走文艺的工农兵路线。此时,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文艺服务的首选对象。随着《兄妹开荒》的成功演出以及延安领导人对其在大生产运动中价值的肯定、秧歌的价值被发现,延安的新秧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在新秧歌运动中,秧歌也一改民间文艺的娱乐性成为了党政策的推广者,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与规训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16.
祁太秧歌,又称为"晋中秧歌"。以唱为主,具有优美的声腔表演特点,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山西大地上一种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形式,赢得了山西晋中地区的一致好评,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证了我国秧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秧歌,这门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的秧歌具有典型的黄河流域民间秧歌艺术特征,2011年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中庄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其在晋东南地区表演性秧歌的典型性、代表性给予充分剖析,从而对其加以保护并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这一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延续,促进本土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朔州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秧歌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在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这样一种锻炼身体的项目——健身秧歌。秧歌可以说是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俗称"扭秧歌"。传统的秧歌是"舞"的表演,动作较单一、表现形式陈旧单调、队形呆板其锻炼价值不大。而健身秧歌是对传统秧歌进行"改良"后由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出来的。其特点就是活泼、生动、现实;动作简练、优美、欢快,有利于学习模仿和领会使用。  相似文献   

20.
非遗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身体记忆与动态的物质载体。秧歌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要素,提取秧歌元素应用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一种融合展现,更是对地域性非遗舞蹈的艺术创新。文章以晋南舞蹈西石花鞭中的秧歌元素创作应用为中心,分析其秧歌元素的价值,探讨秧歌元素在舞蹈创作应用中的困境,提出秧歌元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路径,以期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与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