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它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产生联想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联系着的事实 ,因而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知识经验的相互联系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 ,学习就是形成暂时联系 ,暂时联系就是联想 .联想能力对形成数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 ,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 ,不仅有利于学生一般能力的发展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联想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性质和公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出发点与工具 .当我们接受一个新的概念、定理、公式及性质…  相似文献   

2.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根据联想思维的途径,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成仙 《成才之路》2009,(18):70-7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1)联想是一种扩展性思维活动。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联想,提出发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朱敏 《地理教育》2006,(1):66-67
联想思维是指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将前一事物称为刺激物或触发物,后一事物称为联想物."联想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联想理清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灵活、便于运用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何荣军 《教师》2013,(6):67-67
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发散式的形象思维。联想的表现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运用联想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思维的翅膀 ,它寓于思维过程中 ,是由一种信息情景思索到另一信息情景的心理现象 .通过联想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通过联想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增强学生发散创造思维能力 ,扩展解题思路 .下面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 ,迅速找到解题的思路 .1 定义式、数式结构引发联想解题时 ,可类比熟知的某些定义式结构或数式结构进行联想 ,实行命题的转化 ,开拓解题思路 .例 1 已知m1=a ba -b,m2 =c dc-d,m3 =ac -bdad …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所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一、培养联想思维"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与之有关的乙事物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联想,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是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联想,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甲、乙两人有  相似文献   

8.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这一心理过程。联想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联想需要遵循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所谓接近律,是指对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产生的联想。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联想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也是人脑最高层次的心理机能,而联想正是这种心理机能的重要体现。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不同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辐合思维则在于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正确”答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  相似文献   

10.
联想是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某种信息情景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信息情景的思维过程,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巧妙解题的基础,它具有思维的跳跃性、独创性和综合性.数学活动中常用的联想有相似联想、方法联想、逆向联想、数形联想、关系联想等等.1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解题时,对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与之相似且已经解决的问题及其解法,常可以使我们茅塞顿开,是巧解题目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它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在心理话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努力形成和利用联想是提高记忆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联想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即发掘人类未发现的领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而创造性主要是发现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联想事物、感知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在本文当中将会着重议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1 运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联想思维。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根据联想思维的途径,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一、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联想的源泉 例1 解不等式2-<1lg8lg3lg2-++xxx< 3. 联想方向:本题可用常规方法来解,但比较复杂。如果能联想到定比分点的知识,则可另劈蹊径。 解 设x轴有1P、P、2P三点,其坐标分别是2-、1lg8lg3lg2-++xxx、3,P为1P、2P的内分点,则21PPPP=l>0 即21PPPP=l = )11(lg)3)(lg2(lg1lg8lg3lg…  相似文献   

15.
孙恭伟 《江西教育》2001,(7):102-102
联想思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如在计算"6÷33/4+4/15×6"这道题时,联想思维不同的学生解题的方法各有不同:联想思维贫乏的学生只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解答,而联想思维丰富的学生,他们会联想到已有的知识使计算尽量地简便.  相似文献   

16.
联想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有方向的想象 ,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问题想起其它事物的心理活动 .亚里斯多德说 :“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 ,以后 ,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 ,由此而产生联想 .”在数学解题中有类比联想、可逆联想、对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特殊化与普遍化联想等 ,解数学题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广泛联想 ,可以使我们的智慧插上矫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联想可以发现、猜测数学规律 ,也可以用来寻求解 (证 )数学题的思维路线 .…  相似文献   

17.
联想是人们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让学生了解作文中的联想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其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 ,中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不但十分重要 ,而且必不可少。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 ,既可改变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 ,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 ,又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造性 ,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仅就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联想能力的重要性联想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联想能使我们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 ,能使我们想起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从某一事物出发 ,通过“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可以发现事物间表层和深层的…  相似文献   

19.
司瑞林 《甘肃教育》2011,(16):81-81
联想思维是数学解题思维的一种,对初中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联想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点联结起来,建构起自己的数学思维网络和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本文通过联想的几种表现形式,看看它是如何体现"导航者"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人们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让学生了解作文中的联想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