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世界著名公共图书馆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图书馆不是图书资料、建筑物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简单叠加。图书馆是图书馆理念的体现。每个世界著名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独特的图书馆理念。独特的图书馆理念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著名图书馆。作者考察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各自的图书馆理念,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网络图书馆定义研究的概况,阐释了网络图书馆的定义,认为网络图书馆是基于图书馆联盟合作的深入发展而在自愿、互利原则基础上,并依附一定的网络环境组建而成的共建、共知、共享知识体系。对网络图书馆的相近与相关概念(包括图书馆网站、复合图书馆、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合作、图书馆协会、学会、Google"网络图书馆计划")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3.
美国图书馆立法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图书馆法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以联邦图书馆法的发展为例,分析美国图书馆立法背景和过程,美国图书馆立法具有联邦立法和州立法相结合、图书馆法与教育法相联系的特点。美国图书馆立法保障了图书馆经费来源,明确了图书馆行业规范,确保了图书馆健康生存。我国图书馆立法可从法律体系、经费来源、立法内容等方面借鉴其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了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问题,包括智慧图书馆概念辨析、智慧图书馆支撑技术、智慧图书馆组成要素、智慧图书馆实践、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三大板块、十四五规划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智慧图书馆相关思考七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丁聪 《采.写.编》2023,(8):190-192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图书馆是当下新兴的一种图书馆模式,也是当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可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的服务,加强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由此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使阅读推广达到了更好效果。本文从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入手,分析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对高校图书馆推广作用,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旨在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心化思想是传统图书馆的主导思想,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迫切需要通过去中心化打破传统思想的局限与禁锢,开拓发展新路。本文介绍了图书馆去中心化的内涵,从社会发展、技术、读者、管理4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去中心化的必要性,探讨了图书馆去中心化的策略,提出了推动图书馆去中心化的建议,以期构建更为公平、和谐、高效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杜艳艳 《图书馆》2024,(3):70-76
智慧图书馆产品是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如何利用智慧图书馆产品助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首先,从产品支撑、资源聚合、数据汇集、精准服务、创新模式五个层面,阐述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产品的重要价值;随后,从解决方案、提升能力、创造业态、变革模式、转变目标、重构生态六个维度,探讨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产品的实践逻辑;最后,从提升智慧图书馆产品性能、推动智慧图书馆产品推广普及、促进图书馆创新实践、构建协同高效的共治机制、树立智慧图书馆建设典范、持续提升用户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产品的推进路径,以期推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构成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由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伦理道德和图书馆形象构成的观点,分析了这四部分的内涵、特征、作用。  相似文献   

9.
再论智慧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初论智慧图书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广泛互联的图书馆,包括馆馆相联的图书馆、网网相联的图书馆、库库相联的图书馆、人物相联的图书馆;融合共享的图书馆,包括三网融合的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图书馆、新旧融合的图书馆、多样融合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群具有多样性特征,本文研究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图书馆:主馆、本科生图书馆、工程图书馆、农业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建了整个学校的文献保障体系,满足各个层次、各个学科师生不同的需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多样性建设方式的益处,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提出高校图书馆多样性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公共关系在国内的产生及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基于案例分析了公共关系给图书馆带来的增进对图书馆的了解、提高图书馆效益、提高图书馆地位、促进图书馆发展四大影响,认为各图书馆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协调图书馆的社会关系,对图书馆自身而言,能优化图书馆的工作,提高整体效益,从而塑造良好的形象;对图书馆事业而言,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简迅     
广西区文化厅组织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北海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钦州市图书馆、百色市图书馆、河池市图书馆的同志十一人,于今年八月二十日至九月十四日赴五省市考察、学习。先后参观、访问了上海图书馆、上海长宁区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九江市图书馆、庐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黄石市图书馆、大冶县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和东铙市图书馆.考察中,同志们看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学到改革创新的好经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详细描述了图书馆生态结构研究的内容;其次,从图书馆数量、知识信息、物质与能量等方面分析了生态锥体现象;再次,从图书馆个体生态、图书馆种群生态、图书馆群落生态、图书馆生态系统4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生态结构的层次;最后,详细论述了图书馆水平结构及其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特色图书馆”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深化服务、搞活服务的重要措施。东莞图书馆秉承细分读者、适应需求,因地制宜、各显特色,资源共享、统筹发展等原则,设立了漫画图书馆、自助图书馆、IT图书馆、粤剧图书馆等多个城市中心图书馆的“特色图书馆”,以及虎门“服装图书馆”、常平“地图图书馆”、厚街“家具图书馆”、大朗“毛纺织图书馆”、莞城“艺术和古籍图书馆”等多个东莞图书馆分馆的“特色图书馆”。其“以人为本”的特色服务及成效,为其它地区建设“特色图书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牛红艳 《图书馆建设》2012,(6):52-54,59
社会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有利于构建沟通桥梁,有利于激发馆员的服务热情,同时体现了读者权益。目前,社会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参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推广活动、参与图书馆的宣传推广服务、参与弱势群体服务、参与全民阅读服务。社会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为实现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6.
名人与图书馆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人的成功成才离不开图书馆知识的滋养、润泽,在名人眼中,图书馆如同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像精神食粮、家一样重要而温馨。名人对图书馆建设的推动也功不可没,不仅丰富、充实了图书馆的藏书,而且促进了图书馆的繁荣与发展,提升了图书馆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名人的图书馆情结,做好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从而培养更多的名人。  相似文献   

17.
民国报刊时常刊载社会各界参观图书馆的报道和文章,参观群体包含图书馆界、教育界、新闻界,以及其他社会人士。无论指导、学习型的参观,亦或景观化倾向的参观,参观活动促进了图书馆界的交流与互动,宣传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关注度,凸显了图书馆的发展成就。图书馆参观群体是助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殊力量。  相似文献   

18.
吕爽 《图书馆杂志》2023,(1):31-35+45
图书馆基本理念,就是人们对图书馆这一事物进行根本性的价值定位而形成的思想信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学界兴起了图书馆基本理念研究热潮,成果丰硕。范并思先生围绕信息公平、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核心价值等图书馆基本理念问题,进行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文学研究对于推动图书馆文学创作、发展图书馆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从图书馆文学的概念特点、图书馆文学的功用、图书馆文学的设立发展、图书馆文学创作、图书馆文学评论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图书馆文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图书馆文学理论研究、图书馆文学批评及图书馆文学比较研究等作为今后研究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董惠霖 《图书馆界》2011,(5):83+91-83,91
以培训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广西图书馆学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帮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短期内系统了解图书馆专业知识并掌握图书馆业务技能,广西图书馆学会坚持定期举办图书馆业务培训班。2011年,广西图书馆学会分别于7月、9月举办了《图书馆业务培训班》《图书馆自动化培训班》,来自全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11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