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是否读书,读什么书,在一定意义上,对青少年将来的人生十分重要。每一个孩子都将在许多年之后,走向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他们的阅读将决定他们的前途。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重要的就在于后三个字:读好书。  相似文献   

2.
安武林 《中华家教》2012,(12):42-43
童年的读书生活是贫瘠而又丰富的,贫瘠的是没有什么好书读;丰富的是逮到什么读什么。这份读书的自由、快乐,不一定是好书或者经典能够带来的。就像一只快乐的蚂蚁,在大地上随便行走。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目标,不一定非要走什么路。自从小学三年级,读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之后,我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像吸毒的瘾君子爱上毒品一样,我疯狂地迷恋上了读书。其实,在我看来,一本自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4.
<正>教师要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丰富从何而来?从阅读与行走中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所谓读书与行走,对我来说,就是一件事,可以用"阅读"二字概括——读书,读世界。这或许可以称为"大阅读",所谓高贵的灵魂与美妙的肉身结合在一起的阅读。人的生命有限,书却是无限的。因此,我主张教师的读书,主要读经典,经典是历史的、文化的、知识的精华。读万卷书,仍然读的是经典,有万卷"经典"在肚、在胸、在心,那就是"底蕴"。而行走就不一样了,不一定都  相似文献   

5.
一、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上学.从6岁开始读小学。甚至在幼儿园,有些孩子就已经开始接触文字、算术、诗歌等。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这还不算完,有的人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研究生、读博士。这样算下来,就算只读到大学毕业为止,也要16年。一个人上学的时间占去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将近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一、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上学,从6岁开始读小学。甚至在幼儿园,有些孩子就已经开始接触文字、算术、诗歌等。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这还不算完,有的人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研究生、读博士。这样算下来,就算只读到大学毕业为止,也要16年。一个人上学的时间占去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将近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每年开学的时候,我都要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读书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同时,我还要加上一句:读了,就有收获!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讲的是读书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告诫我们,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读书。多读一点书吧,年轻的朋友。只要你读了,就有收获。  相似文献   

8.
正一、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上学,从6岁开始读小学。甚至在幼儿园,有些孩子就已经开始接触文字、算术、诗歌等。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这还不算完,有的人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样算下来,就算只读到大学毕业为止,也要16年。一个人上学的时间占去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将近五分之一。在这十几年里,我们顶风冒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这就要有所选择。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画线分桌。有时桌子也各个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玉旁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读书     
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要读书"。现在读书运动大会开始,青年会拣定了三个演讲题目。我看第二个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个题目"读什么书"更有兴味,第一个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要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所以我今天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13.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一个人在中小学时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心里就会留下什么痕迹。"我们很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却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得什么是高雅,什么是智力生活,内心空虚,精神狭隘,这都是他们在上中小学时没有认真读过几本好书的结果。"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喊了很多年,然而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孩子是幸还是不幸,不得而知。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基础训练、单元自测、综合试卷,扑面而来。真正的课外书,却没有时间去读。不少家长都认为课外书就是闲书,学生要以学业为重,而读闲书则是———不务正业。其实,读“闲书”是每一个孩子学习开始的启蒙,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孩子,即使每门功课都考100分,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发展。因为知识学问是相互渗透,触类旁通的。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少年时代不仅学习成绩好,课外书也读得多,比如:比尔·盖茨、张朝阳、李开复。亲爱的家长朋友,希望…  相似文献   

16.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朱孔洋 《现代教学》2014,(Z2):17-21
<正>一、阅读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素养生成的重要基础1.阅读危机的挑战与应对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刘向的"善读"和歌德的"用两只眼睛"都是说阅读要讲究方法,涉及阅读能力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读书时间最充裕的时期,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却是大有讲究,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可以读的东西越  相似文献   

18.
好书     
<正>朱光潜老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更是读不尽源源不断出版印制的书。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不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现如今已然是一个难题。青年少年时期是读书的黄金时机,一生良好的读  相似文献   

19.
1、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