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情感导向阅读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思发,观文者被文以入情。”这句话是讲,写作的人因情感的波动而促使他产生创作的动机,阅读的人也必须把握这种情感,投入这种情感,这样才能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沿着作者的感情线索研读下去,很好地把握文意,解决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阅读现代文时必须根据文章提供的所有信息,展开想像,进入角色,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依此情感去反复阅读,这样,才会提高阅读能力,达到预期效果。如阅读《琐记》一文时,我…  相似文献   

2.
文章只有寄寓作者的情感,才具有感人的力量。可是我们学生的作文或无情可抒,或情感失真,或百文同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从现实生活融真情,细节显真情,质朴写真情三个方面来论述高中作文如何以情取胜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千古文章根肺腑,有至情才有至文。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一篇为人称道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情感。有真挚感的文章才具有震撼读者的力量,高考考纲也要求作文"感情真挚"。学生也一直为这"感情真挚"不断努力和寻求好的方法。但能把情感很好地在文章展现,并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也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真情出至文     
《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意思是说,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的心扉,文章才有内在的动人魅力。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作者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作家林清玄曾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怎样使文章做到感情真挚而充沛呢?  相似文献   

6.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联想,进入作品的情感氛围,从而将情感延伸,达到情感培养目的的过程。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培养呢?1.分析美术欣赏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一个让学生从形式到内容把握的过程,而且总是在学生乐意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的。正如鲁迅先生谈到观众看戏时说的“看客的取舍,是没有强制的,他若不要看,连拖也无益。”怎样让学生主动融于美术作品的情感氛围,主动进入角色呢?我认为主观灌入式是不可取的,详尽而有重点的分析才是必要的手段。欣赏中的分析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对作者与作品的分析。其二是作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动耳、动眼、动嘴、动手四种方式出发,说明通过“四动”。才是上好音乐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就是学习情感。上课时的学习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学习情感的投入,只有当学生投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感”,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才是真正精彩的。学习情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有意识的主动培养。现列举几例,期待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细节是空洞的劲敌,是使文章生动精彩的法宝,作者如果把笔墨放在对生活琐事及不起眼的细节描述上,便会给人一种更真实更生活化的感觉。细节见真情,正是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小浪花,并用真情浇灌,文章才如此动人,母亲才更加伟大,情感才越发真挚。我们常在不经意间被一些小事感动着,请保留这份心情吧。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应,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给予强化,它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目标。教师不能把情感仅仅作为达成认知的手段,而要把它视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应,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给予强化,它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目标。教师不能把情感仅仅作为达成认知的手段,而要把它视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理清线索 ,初悟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 :“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透彻。”修订版大纲中明确指出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几件事 ,字里行间渗透着殷殷亲情。要体会到这种情感 ,首先需要整体感知课文。但这种整体感知并不是教师的讲解或牵引 ,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能力 ,教师只要敢于放手 ,学生就会在自读自悟中获得整体感受。可在自学要求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把握文章作者的情感,更贴切、更深刻地学习、理解作品,使其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愉悦。作者的情感因素是作品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情”不同,“境”自相异。故同登高处,陈子昂见到“天地之悠悠”,杜甫则见“齐鲁青未了”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将作者笔下的美景、生动的艺术形象与作者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走进情景交融的文章意境。学生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理解了其心境,才会更好地理解其对景物的感受,才会有对意境美的真切感受,才能顺着作者琮琮的情感之流,…  相似文献   

14.
一篇优美的文章,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和作者审美感知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作者的审美感知中,情占至关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情,并非一般情感,而是审美情感。在文学创作中,这种审美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一篇优美的文章,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和作者审美感知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作者的审美感知中,情占至关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情,并非一般情感,而是审美情感。在文学创作中,这种审美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文有气势,方显其雄浑、凝重、豪放。文章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品内在的“情感力量”,另一方面指文章形式方面所具有的节奏感、语气、语感等。具体怎么做才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呢?一、锻炼情感,增强气势气势是文章强烈情感的流露,具有冲击性、爆发力。只有将情感积累到喷薄欲发之时,写出的文章才具有气势。比如高尔基的《海燕》,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文章,字字句句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通篇读来,让人深感作者的感情潮涌,一波接一波,或渴望战斗、迎接战斗,或悲伤悲痛,或讽刺挖苦,或冷嘲热讽……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力求吃透文本,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在课堂上应借助文本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丽的语言去传达自己的情感。一、要摸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选编来看,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当教师拿到教材后,应凝神静读,披文入情,细细揣摩语言,摸准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奠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架空语言就其思想性作热烈的讨论,或脱…  相似文献   

19.
考测点导航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含文章的思想倾向、作者的主旨、渗透在文章中的情感基调、文章的思想意义、社会以及时代价值等等。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文章整体阅读之后的一项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文章,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和作者审美感知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作者的审美感知中,“情”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情”,并非一般情感,而是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这种审美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