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重要代表人物,重视“格调”,但他更善于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及其教训,提出了以“兴”、“悟”、“勤”为核心的诗歌创作论。文章从此三概念出发,对谢榛及其创作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辨识、断向34处,正文校勘49处,附录误作佚诗重收23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文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己,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代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结社赋诗,互相标榜,人们称他们为“后七子”  相似文献   

4.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但有关其生平的研究材料却不多。本文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材料,得出谢棒生于1499年,卒于1576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明清诗文研究是近二十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领域之一。不少以往被忽视被冷落的明清诗人及其作品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明代“后七子”中的重要成员谢榛的研究就是如此。这是读聊城大学的李庆立教授新近出版的《谢榛全集校笺》后留下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谢榛与李攀龙"绝交"始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被削名“七子”和与李攀龙的所谓“绝交”是后七子内部的一桩著名公案。五百年来一直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其始末缘由虽众说纷纭,但历来同情谢榛者为多,以为李攀龙等人党同伐异、欺凌布衣,继而大张挞伐。事实上,李、谢的决裂是由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其中的是非恩怨十分复杂。根源则在于以“山人”身份干谒的谢榛倔强自负,与诸子时起冲突,又二三其德,作出了一些不够光明磊落的举动,遂激起众怒,李攀龙最终贻书示绝。但实际上,此后诸子与谢榛之间的交往并未中断,李、谢之间还多有书信诗歌往来。  相似文献   

7.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借古鉴今,服务现实,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这是历史教学教育工作的基本目的。然而在我们长期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淡化了时事教育.回避了社会热点、焦点,不能有效地占今结合,以古借今。明显淡化了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没有让历史起到“镜子”的作用。为有效地把历史教学与历史教育服务现实结合起来,历史教学需要多关心时事。  相似文献   

8.
谢榛是明朝后七子中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的诗论《四溟诗话》(又名《诗家直说》)四卷,是一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的诗话著作。令人惊奇的是四百多年前的谢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那种“妙在含糊,方见作手”的审美意境朦胧性;“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主题宽泛性;“以兴为主,漫然成篇”的情感自由性;以及“作诗贵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的艺术辩证思想,这都和我们今天的现代美学十分一致。谢榛的  相似文献   

9.
谢榛(1499~1579),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老人。临清市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系明代中后期影响颇大的文学团体后七子成员之一。关于谢榛的生卒年,历代说法不一,李庆立先生经过长期研究和详细考证,对谢榛生卒年的几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辨正,认为谢榛生于弘治十二年三月九日(1499.4.18),卒于万历七年(1579),此说言之凿凿,结论可靠,已渐为学界所宗,在此,我们亦加以采用。  相似文献   

10.
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诗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櫆以“神”论,反映了古理论的诗论化;刘大櫆从“音节字句”求“神气”的学方法,与严羽、谢榛等人的学诗方法一致;刘大针对古提出的审美标准很多是从诗论范畴中借鉴的。  相似文献   

11.
邱孟辉 《中学文科》2009,(13):89-90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谈的“借”,实则“借光”,是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及古今名人,对之进行另一番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首先,借的对象十分自由、广泛,除了对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可以借用以外,一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物均可借用。如可以唤醒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让它穿过历史的隧道,来到人间,以千年的“古眼”来看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以诗著名嘉靖间,布衣终老。其诗以近体见长,能熔铸变化,较少模拟之习。尤精于五律,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句响字稳,气逸调高,在明代诗坛上卓然自立。其议论时政、忧国忧民者深婉多慨、不乏英风侠概,感慨身世、思念故园者则情真笔老、深切感人。但也有不少诗格卑下之作,其弊则在过多依靠技法,从而缺乏鲜明个性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14.
素有“齐鲁首邑”之称的济南市历城区,自西汉初设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明代诗坛“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等都是历城名士中的杰出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城大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四门塔。折射出历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其实,这根本不用哈佛大学来回应。就可以判断,所谓网传的哈佛校训.只是编造出来的“成功学”励志格言。这些网传的“哈佛校训”.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成功学”灌输,只不过是把一些成功、励志的话语,借哈佛校训之名加以传播。  相似文献   

16.
李攀龙     
《语文教学之友》2021,(4):F0002-F0002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王世贞、谢榛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诗歌以七律、七绝见长。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在《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中,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描绘保俶塔下的西湖;在《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中,以“浮泯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非常传神。  相似文献   

17.
青州,古九州之一,自古为华夏之重镇。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其南邻曲阜,西接临淄,深受孔孟学说和稷下学风影响,尊师重教之风、崇尚文化之习,历代不衰。而青州一中则在这方圣土上以其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弥久不衰的教育业绩以及和蔡元培、何思远等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丰厚的文化教育底蕴、与王尽美等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光荣的革命传统,独步于齐鲁众多中学名校之中。一、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寻根探源,青州一中之历史可上溯至北宋之“矮松园”。“矮松园”原为园林名胜,因园中有两株奇松而得名,是青州名胜八景…  相似文献   

18.
“古”是《师说》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历史人物的言行代言自己的政治主张,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中探求治乱的规律,记述古代历史事实,以给当世的政治家作借鉴。他希望通过借史言政、述史为治、志古自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史是工具,政是目的,用“见之于行事”之手段,达政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风狂,或作“疯狂”,其语盖源自“凤凰”。风(疯)甲文中与“凤”通,狂与“凰”音近可转,凰鸟在《山海经》中写作“狂鸟”。风狂与凤凰除语音相通外,其语义亦颇与凤凰之品性相吻合。凤凰的“歌舞饮食”,均有出“风”头和“狂”妄自大之嫌;其飞群鸟从以万数,又或漫天翱翔,自是在发“风”或发“狂(逛)”。因凤凰是古东夷族所崇拜之图腾,故凤凰有“风狂”之表现,应是古华族对夷族某些风俗习惯的一种蔑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