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尤加国 《文教资料》2008,(35):163-165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在中国重新兴起,在知识界和广大民众当中.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有鲜明的表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积极的表现,也有非理性的表现,这些都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高校教育应从民族主义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倡导理性民族主义,提升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认识较为模糊,民族意识的表达存在非理性和虚拟性。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应开发民族主义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拓宽民族主义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排斥,以及狂热的民族主义等。建构理性的民族精神,高校要切实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考察在涉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文化启动条件下,军人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倾向和民族主义倾向变化情况,并比较军人与大学生之间的差异。选取429名现役军人和499名在校大学生作被试,将两类被试分成:独立我文化启动组、依他我文化启动组、非自我构念文化启动组和无文化启动组,并填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量表。研究发现:在有文化启动条件下,军人的爱国主义倾向有显著提升,而大学生变化不显著;对比无文化启动组,军人的爱国主义倾向在所有文化启动组中都得到显著提升;在文化启动后军人和大学生的民族主义倾向变化都不显著;无论有无文化启动,军人的民族主义倾向都一直显著高于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族主义在中国的重新兴起,在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口号下的缺乏理性、情绪化的举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这一问题的危险性,并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合理的引导,使大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向着健康、理性、温和、建设型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石俊山 《考试周刊》2013,(8):155-156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回归主旋律、抨击互联网信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涨、反对腐败、"学历热"等多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它们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复杂,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艰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迎来更大的挑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及规范媒体传媒等措施能够较好地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力加强高校的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教育和强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十分必要的切入点。文章通过分析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也是最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民族主义是当前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加强对这一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国栋 《江苏高教》2014,(3):137-138
高校应充分认识民族主义思潮的两面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合理抒发民族情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新时期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坚持爱国主义同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Following Gellner, citizenship education has often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nationalism. This framing is supported by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that legitimizes nationalism as either functional (civic nationalism) or natural (ethnic nationalism). Based on a triangul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is study of the dynamics in the classes of a Dutch faculty of social professions highlights the disruptive impact of nationalism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spilling over to other courses as well. Ethno-nationalist discourses in Dutch media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in multiculturalism approaches used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uel conflicts between non-migrant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a migration background that disrupt edu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in globalized settings like these classes, a more viable approach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would take an institutional instead of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思想,时间界定上指1909年以前。其内涵为:模糊的反帝、1905年之前的排满、1905年之后理性为主的反清又间带非理性的排满。同盟会各级言论机关的宣传使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实际的社会效果。1907年河南籍留日学生创办于东京的《河南》杂志是孙中山要求各省留学生自筹言论机关的产物,《河南》作为同盟会河南分会的机关刊物担负着宣传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任。在《河南》的舆论宣传中,一方面贯彻了孙中山民族思想,另一方面,在宣传中孙中山思想已有所异化。其贯彻和异化有多方面原因,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对泉州师范学院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一级信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信仰、实用信仰及超自然信仰。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信仰更认同。而超自然信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大学生对民族主义、生命崇拜、政治信仰以及国家主义等次级信仰的认同程度较高.而对宗教信仰、神灵信仰以及金钱崇拜等次级信仰的认同程度较低。相对而言,男生更容易产生金钱崇拜,女生更容易产生生命崇拜;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容易产生家族崇拜;大四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实用信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神灵崇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家庭主义。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Polish history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ism, class and locality. Drawing on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post-industrial and post-German city of Wa?brzych in Poland, we argue that teachers are not fully aware of the role of nationalist politics i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Teachers regard these nationalist representations as natural and taken for granted. They are not only unable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promoting nationalism among students but also reproduce a dominant nationalist discourse by using history to nurture their students’ attachment to the idea of a homogeneous and solidary nation that transcends class divisions and erases local specificity. They see their role primarily in terms of reinforcing the dominant structures of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ir pupils.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地区六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和民族主义;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居住城镇和大城市的大学生比居住农村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神灵崇拜,居住农村的大学生比居住城镇、大城市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政治信仰,居住大城市的大学生比居住城镇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生命崇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在物理教学当中应如何渗透德育素质教育,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个性素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物理教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外围知识,也应具备完美的人格,去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相似文献   

18.
赋予五四运动以社会性别: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队伍中,曾因男女有别的传统性别规范而使女学生缺席。是女学生的积极抗争和主动参与,才开启了男女学生一同做事和合室办公的新风尚。五四运动中,女学生以民国意识和民国责任为号召,以“女学生”的身份参与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运动中,体现了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近代中国建设独立民族国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妇女不仅在场,而且是推动政治发展进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四川省1444名90后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特点如下:(1)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在二级信仰因子上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政治信仰、国家主义、家族崇拜、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2)年级、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是否中共党员、是否贫困生对四川省90后大学生精神信仰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