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谈“艺”     
“武艺超群”的“艺”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艺”,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手中拿着小禾苗正要向地里栽种。金文“艺”与甲骨文“艺”字形完全一致,人的形象很逼真。小篆“艺”字,左上部仍然是小禾苗,禾苗之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禾苗植根于土;其右边的人形则不太像了。这个字古代也写作“埶”。又因禾苗是草属,所以楷书“艺”的上部增加个草字头。后来因为这种形体不能显示读音,所以又在下面增加了一个声符“云”(“云”与“艺”读音相近)。这就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字了。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相似文献   

3.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博览》2010,(11):43-43
“墨”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黑”,下面是“土”。大家都知道,“土”表示地上。“黑”字在金文和小篆中也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的图案是古时的窗子。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可以说“不胜感谢”。“不胜”即非常、十分的意思。但有些人将此写成“不甚感谢”,这显然属于错用,这里不仅仅是用错了字,其实应当是对整个词义的理解有偏差。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谈感悟     
“领悟”在词典中的意思是“理解、明白、领会”。它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去“明白、理解”。因为“理解”就有既“感”的过程,也“悟”的因素。对一个问题(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完全的、深入的理解,不能没有“感”的过程,也不能没有“悟”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古代人不仅有“姓”和“名”,而且还有现代一般人没有的“字”和“号”。下面我们来介绍古代人“字”和“号”的常识。  相似文献   

9.
今天,“工”字宝宝来到公园玩,看见小草哥哥把头伸得真高呀!“工”字宝宝也把头伸得高高的。 小草哥哥说:“‘土’字弟弟,你好呀!” “对不起,我是‘工’,不是‘土’。”“工”宝宝回答。  相似文献   

10.
汉字发展到隶楷阶段,许多不同的偏旁都混同为一种了,如“肉”与“月”、“奚”与“又”、左右“阝”等。偏旁“王”也一样,有时并非“王”字的本意。因此在识宁教育中,根据这些字形的古文字形体来理解文字意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在现代,“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做官,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它的本意是说:“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去做官。”  相似文献   

1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二字怎么解释,“谁”与“何”又是什么关系,历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谁奈之何”的省略,有人说“谁何”就是“谁敢问”。教材注:“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种理解,结构上又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谁何”就是“谁”,前面省略了动词“问”;一种是,“何”通“呵”,“谁何”就是“谁呵”,就是“呵谁”,呵问是谁。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对这句话中的“须”字,我有些疑问。如果按字面理解为“必须”,放到原句中理解总觉得有  相似文献   

14.
“雪”字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上部是个“雨”字,表示与雨水有关。下面是“彗”字的简写,表示读音。为什么用“彗”字作声符呢?因为“彗”字像手拿扫帚在扫雪,也可理解为,雪花大如帚。或者,还可以表示雪是可扫的水。从这个意义上讲,“雪”字是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15.
    
“夺”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把下半部分写作“又”字,就是现在的“寸”字。“又”字在古代指的是手,整个字形表示的是一只振翅欲飞、欲从人手中挣脱的鸟,表示挣脱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的“名字”是一个词,“名”“字”一家,意义相同。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7.
你该知道的 归有光,江苏昆山人,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  相似文献   

18.
“体验”的“体”即“人之本”,可以理解为身体、自身、亲身,“验”从字理上讲就是检验的意思,“体验”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我认为应该予以“体”新的内涵,才能跟上时代。用“我”之“体”去“验”是“体验”,借他人之“体”加上“我”之“想”去“验”也应称为“体验”。基于这样的理解,“体验”便可以进行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1,(9):48-48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指眼皮,有的是指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汉字不同于别种文字,其显著特点是它特有的构造法,即通常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实,真正的造字方法只有前“四书”。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都是些独体字,而且这类字很少。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这些字所象之形,所指之事,都不容易辨认和理解了。至于“会意”,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一般是象形字)组合成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会合为一个意义。以“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如:染、解、旦、歪、尘、泪、休、从、众、采、明”等等。这一类字在汉字总量中也不算太多,据统计也不过一千多字,但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了它的组合为义的造字特点,对文字教学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汉字造字法中最重要的要数“形声”。“形”,指的是形旁,也叫意符;其作用在于指出字的类属,如以“言、土、火、金、木”等为形旁的字,一般是表示这一类字分别与语言、土地、光热、金属和树木等意义有关;“声”,指的是声旁,或称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如“竽、枝、功、饱、盒、妈、鲳”等字的声旁“于、支、工、包、合、马、昌”则分别起了这些字的标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