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出场各不相同,各得其妙.先看人物的出场描写.贾母是"迎"出来的.贾母在贾府中地位最高,又是黛玉最亲近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而贾母出场不报姓名,未明身份,由黛玉认定,正如评者所云"文约而意奇",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哭声中迎客的惟有贾母才能如此.邢、王二夫人,表嫂李纨是"随"出来的,按照封建的礼教家规,儿媳妇平时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贾母出场带出邢、王二夫人,孙媳妇李纨,合情合理.作者对他们的介绍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2.
张倩 《现代语文》2013,(4):41-42
贾母是贾氏家族的"宝塔尖",她地位尊贵,身世显赫,并且对于所拥有的权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同时她又慈祥、通达、有远见、有理性。她是贾府这一封建家族的"龙头拐杖",既代表着家族的最高权力,也维护着家族的存亡发展,在贾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特征可用  相似文献   

3.
杨顺仪 《学语文》2004,(5):13-13
《林黛玉进贾府》可供研读的地方很多,但笔者认为曹雪芹选择林黛玉这个人物角度来描绘他要着力表现的贾府,也有其独特的角度优势,值得一写。1、身份优势。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儿,又是贾赦、贾政两个人的嫡亲外甥女儿。由于这个身份的特殊,黛玉的到来,必能牵动贾府上上下下的各色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最佳篇章之一。历来论者多谈其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而忽视了两个重要人物:贾母和王夫人。先说贾母。《红楼梦》第三回中,涉及贾母的,我们主要应注意三处语言描写。第一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也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人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哭,进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相似文献   

6.
牛华 《语文天地》2012,(3):25-26
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母的形象,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疼爱孙辈,懂得享受,爱慕虚荣的封建老太太形象。特别是对于节选的其中一段,一直以来把贾母认定为恪守封建礼教的老祖宗。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在此和大家探讨一番。  相似文献   

7.
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母的形象,总会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疼爱孙辈,懂得享受,爱慕虚荣的封建老太太形象。特别是对于节选的其中一段,一直以来把贾母认定为恪守封建礼教的老祖宗。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在此和大家探讨一番。  相似文献   

8.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一文,人物出场描写,文字精彩,为人称道,毋需赘述。而其中单就人物外貌描写而言,可谓匠心独运,有着无穷艺术魅力,颇堪玩味。林黛玉投身贾府,这位“绛株仙草”现身,是为贾府上下注目,黛玉首次亮相在贾母众人面前,作者却没有去描写她的外貌形象。这是为何?黛玉年幼丧母投靠贾府,一路舟车劳顿,终于见到了外祖母,一种找到依傍的感觉油然而生;贾母见到外孙女,自然想起女儿贾敏早亡,对黛玉的怜爱之心倍加,祖孙两人见面,此时难免抱头痛哭。可想,这时作者是不可能腾出笔墨去写黛玉“形…  相似文献   

9.
"庭院深深深几许,阶前秋来风景异",不同的环境描写可以呈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林黛玉进贾府》开篇即有一句关于贾府建筑外观的描写: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简明扼要地写出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表明贾府社会地位的显赫高贵。同时,贾府内的建筑布局也是十分讲究,比如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就配备了一个垂花门、两个抄手游廊,安放着一座大理石插屏,显得庄严肃穆、气派豪华。贾赦的住处,  相似文献   

10.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归依贾府 ,是《红楼梦》中一出举足轻重的戏。作为贾府最重要的人物贾母的外孙女 ,林黛玉的到来 ,少不得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关怀。在众人的问寒问暖之中 ,读书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占据着显著的位置。贾府的三个重要人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以至于贾宝玉 )都曾与林黛玉谈及读书话题。这从一定意义上讲 ,似乎说明读书对于贾府女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在男权社会中 ,女子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异样色调的特殊话题 ,也许贾府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的态度 ,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下面我们结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中《…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主要人物写法的摇曳多姿、绝不雷同自不必说,单是对伴随主要人物左右,处于“陪宾”地位的婆子、丫鬟的叙写也各各有别,似淡笔带过,却大有讲究,真正起到了以“陪宾”衬”主脑”的作用,不可小视。黛玉进贾府见到的第一个主要人物是贾母。我们且看作者是如何写贾母身边的仆从的。这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初见贾母时,黛玉尚未进屋内,只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风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形象生动,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慈祥的母亲,为儿女的生存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勇敢地去乞讨;她是一名知恩图报的农妇,尽自己所能"带着精挑细选的果蔬"来还情;在贾府危难时刻,她善良、勇敢而有谋略,成功救出"大姐"。她的形象塑造衬托了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相似文献   

15.
赵欢同学问:《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向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的回答不一致呢? 林黛玉进了贾府,叩拜、谒见、用餐、众人离去后,只有贾母、迎春三姊妹和黛玉时,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是家常闲话,也是外祖母对外孙女的怜惜、关心。外孙女敬重外祖母,当然应该从实相告:“只刚念了‘四书’。”这一回答既表现了黛玉的谦逊,又表现了黛玉的率真。黛玉是个懂规矩、知礼节的姑娘,三姊妹悉在身旁,便礼貌地问她们读何书。因是黛玉与外祖母在说话,三姊妹不便插嘴,所以贾母代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  相似文献   

16.
话说林黛玉进贾府见了贾母、凤姐之后,贾母便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王夫人没有在荣禧堂接见黛玉。王夫人选择在哪接见黛玉,也绝非随意,而是精心安排。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就多次提及黛玉是客的话。所以我以为王夫人选择在三间小正房贾政的"半旧的"书房接见黛玉是精心安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大家往往把目光投射在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贾母身上,却往往忽视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王夫人。王夫人,作为贾政之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深得贾母信任,是贾府的实权派。这样的出生和经历注定了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夫人,其为人处事必有过人之处。本文试从她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表现入手,窥视她的性格和心理。  相似文献   

18.
<正>《红楼梦》人物画廊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一大群形态各异、风姿独具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富的女性形象当推王熙凤了。她可以说是红楼中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了。"凤姐"像猫儿一样可爱,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却又像豺狼一样凶残、贪婪而且卑劣。她有个绰号"凤辣子",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她在治家管理、巧于心计和手段狠毒方面都向我们展现了"凤辣子"独到的一面。一辣:治家管理弄权营私作为贾府的"女总理",王熙凤地位显赫,但也责任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是这一回重要的情节之一。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进入贾府见到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及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之后。这样写的目的是"欲画天尊,先画众神"(脂砚斋语),在诸神归位之后,王熙凤作为"天尊"的地位便格外突出了。在这位"天尊"未露面之前,我们先听到了她的笑语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脂砚斋评道:"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  相似文献   

20.
高一语文必修(三)的开篇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红楼梦》中本身就是作者的血泪之笔,是整部作品的"正文起头处",作者不惜笔墨做了多次暗示:黛玉进了贾府,但她绝不属于贾府的世界,贾府也把她当作"异己者",处处强化她"客"的形象。一"、凤姐"热情背后的言外之意黛玉一进贾府,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亲戚,陌生的外祖母,陌生的宝哥哥,陌生等待自己的"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