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解读的原则是“多元而有界”:解读边界因文而异,缘人不同;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解读目的、方法和边界.解读应合乎文本实际,而非牵强附会、微言大义.解读应总体把握文本,不能以偏概全,喧宾夺主.解读应该为大部分人所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中学群文阅读课的效果是否明显,取决于教师提炼的议题与组织的文本能否使师生共同对文本生成或建构新的解读。但有些教师在选择文本时,忽略了被比较的文本应具有可比性的特点,这就不利于师生共同建构和生成对作品的深层次解读与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教师选取文本时易犯文本没有可比性、选文非同一文体的两个误区,试图为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文本解读是一门学问,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静心学习、埋头实践。一、从文体把握教师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精巧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  相似文献   

4.
阅读文本是语言知识的载体,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导致文本解读公式化。不同的阅读材料对阅读的要求不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通过解读文体、结构、语言、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从而体现文本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忽视语文文体的问题。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和方式就应有所不同。教师备课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研读文本,要尊重不同的文体格式;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特征;要将文体常识与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注重自我的个性解读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初读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对作者的情思和文本文体的特点也应该做深沉的解读。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作者、文本三个方面的期待后,对文本做出深层的、有个性的解读,才是"教学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9.
张玉新教授在多年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文本解读方式:在文体层面,从文体特征入手解读文本,使文体知识为文本解读服务;在言语层面,通过生活化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品味文本丰富的情感蕴藉;在意蕴层面,通过自身的学识还原作品的原初语境,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目的与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在审美层面,注重挖掘文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对文本形式的高度关注.这四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从文本共性到文本个性,由内部解读到外部解读,由语言积累与运用到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带来了立体化层进式的阅读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解读文本的正确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文课程的文本解读是一种教学解读。教学解读从属于语文系统,以语言品读为基本形式,为学生建构个人言语体系而服务。教学解读是一种强迫性阅读,其解读内容受制于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编排的影响。教学解读的展开是在特殊语境之中的多重对话过程,其基本要求是读懂文本的共识。基于语文课程进行文本解读,应把握课程标准导向,考虑学段、单元的衔接处理.既要关注同一作者或同一文体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衔接处理,又要基于单元整体,分解单元任务;还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学“言”习“法”。  相似文献   

11.
王潇 《文教资料》2012,(9):27-28
美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文体家纳博科夫的文体代表作《微暗的火》,在文本解读方面有众多不同的说法,近年兴起的叙述学热更是让很多学者都运用叙述学原理来分析这部后现代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叙述者,一一来剖析文本的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准确把握作品的文体,才能依据该文体的特征解读文本、确定明晰的教学内容,进而找到提升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着力点。本文通过评析郑振铎《猫》教学为例,对小说与散文的文体区别及其不同的解读思路,对因果关系等逻辑概念,对衬托、对比等修辞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3.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但目前,教师对此单元的教学仍存在两个问题:一、仍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涵着丰富文化内蕴的课文,变为了枯燥的说明文范本;二、一些教师知道应该…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自由与文体限制》,以《背影》解读为例,阐发了语文教学与文本“对话”时应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础。个性化解读,应坚持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点,抓住"语言"和"学情"两个关键点,实现文本、作者、读者的视界融合和意义建构。为此,文学文本可从形象、主题、技巧、风格等四个侧面,运用语义学、文体论、社会学、文化学、接受美学等文本解读理论,形成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成果。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应有其度,否则会使阅读教学承载过重的负担。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要精确合理,凸显文体意味;文本解读要开掘有度,符合学生认知;文本解读要契合价值,谨防天马行空;文本解读要宏微结合,彰显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苏州园林》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有些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课时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会在有意无意中缺失基本的文体意识,对一个个独特的文体所承载的知识鲜有教学思考。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学目标都隐匿了关于文体知识的初步  相似文献   

19.
诗歌文本解读应立足文体发掘不同层面的特质点,以点带面,以面建体,构筑阅读的审美空间。选点解读诗歌,立足“意象焦点”,品赏“意境美点”,把握“节奏动点”,涵泳“意义蕴点”,探寻“新旧融点”,能简化、优化阅读过程,探究阅读的新意。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诸多精品佳作,尽管文体各异,但均在培育学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研究,可以找到适合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精准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一方面阐述了问题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另一方面对记叙、散文、诗歌等文体展开了实践探究。强化文体解读,能够使学生更深刻体会阅读文本的内涵和深意,有效内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