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在文人传奇发展初期。“三大传奇”以戏曲表演时代,占据了这一时期戏剧艺术精神的制高点。在戏剧结构上,首创双重戏剧结构法.成为戏曲结构艺术嬗递演变的先导。在戏曲声腔上,《浣纱记》是昆山新腔改革与传播的全胜标志,成为古典戏曲音乐声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有力促进明代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张生筠的《戏剧艺术论》(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92年版)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戏剧理论专著。全书包括戏曲理论、戏剧理论、剧本研究三方面内容。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戏曲理论部分。毋容置疑,由于中国戏曲表现形式的自身特点,因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对戏曲艺术形成种种偏见,在这种情势下戏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甚至有断档的危险,而对戏曲表演理论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寂寥。张生穷先生能步入戏曲理论的研究行列,并有《戏剧艺术论》一书出版,确实是像冯刚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遭受严重挑战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 ,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 ,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 ,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 ,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 ,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 ,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卢前的《中国戏剧概论》是我国戏曲研究史上一部较早的著作,在戏曲研究史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清晰地勾勒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以文化进化的眼光,从观众的心理来看待中国戏剧的发展;摒弃文人偏见,以宽容的心态将地方戏"花部"纳入了学术视野;关注到了中外戏剧的交流;对一些有关戏曲的学术概念作了辨析,推进了人们对戏曲的认识。当然,作为一部初创时期的著作,它也有一些不足:述多论少,有罗列名单、堆砌资料之嫌,一些章节缺乏新见;作为一部戏剧通史,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书中有少数错厄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成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国年间,上海先后创办了《戏杂志》 《戏剧月刊》《京戏杂志》《戏报》等近三百种戏剧报刊,这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这些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戏曲演出信息、伶人传记、剧本、剧评文章、戏剧改良建议等内容,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也成为研究民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随着戏剧报刊的繁荣,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塑造了市民现代性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风筝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家李渔的力作之一.这部戏剧后来被改编为通俗小说《风筝配》.从《风筝误》与《风筝配》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明末清初小说戏曲的创作观念:戏曲小说化和小说戏曲化、叙事内容的才子佳人化、媚俗倾向的普遍流行,这对后世小说和戏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戏剧篇目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中国现代话剧有《雷雨》《茶馆》和《三块钱国币》;中国传统戏曲有《窦娥冤》(节选)《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牡丹亭》里的《闺塾》,还有《桃花扇》里的《哀江南》;外国戏剧有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和现代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节选)。这些戏剧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由于戏剧的篇幅都比较长,所以在课本中往往以节选的面目出现。这也决定了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明显表现为需要纵深和拓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宋代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少有的开明的朝代,也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音乐形态有着很大的变化,即从以宫廷音乐为主转换到以以市民音乐为主;以少数人的欣赏范围扩大到更加广泛的人群,音乐呈现出新的面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戏曲和说唱为主的多种民间音乐形式迅速发展,隋唐以来的曲子在宋代广为传唱,直接促进了宋词的繁荣;器乐在宋元时期有重要的发展;宋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北宋陈旸的《乐书》、沈括的《梦溪笔谈》等,在宋代音乐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宋代音乐的繁荣发展来探究音乐繁荣背后的诸多因素,主要从宋代统治阶级的政治背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级思想和文化交流以及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几个方面对宋代市民音乐兴盛的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如同小说理论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尽管在宋元之际,我国剧坛已经有了宋元杂剧的问世,但由于封建士大夫和正统文人对戏剧小说的歧视,使戏剧理论迟迟未能产生.只有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反封建道统思潮的掀起,同时也由于南方戏剧创作的繁荣,才有力地促进了戏剧理论批评的产生和发展.王骥德的《曲律》和李渔的《闲情偶寄》相继出现在明、清剧坛.他们对戏剧创作和  相似文献   

13.
净这一角色在元戏曲中已经发展成熟,是元戏曲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其起源大约可追溯到古代的滑稽戏,特别是俳优戏,如参军戏中的参军,便是净的原型。到了元代,净这一角色扮演的人物类型主要有反面角色、调笑滑稽的人物和其他小人物。净以幽默的语言,独特的造型创造了奇妙的舞台艺术效果,对后世戏剧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阅读要点] 1、明确单元特点我国古代没有话剧,均为戏曲。由“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和当代戏剧,其主体为话剧。话剧发展到三四十年代已达到高潮,出现了像《雷雨》这样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更是赢得了戏剧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又有话剧《茶馆》、《关汉卿》等优秀作品问世。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至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过高潮,产生了世界级的大师,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外国戏剧对中国话剧的诞生、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曾尝试分别从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这三方面来开展独立的幼儿戏剧教育活动,如以戏剧表达为主的《吃水果了》《拍皮球》《小小按摩师》等;以戏剧创作为主的《想吃苹果的小老鼠》《宇航员的故事》等;以戏剧表演为主的《小兔乖乖》《狼和羊  相似文献   

17.
近代戏曲批评理论是中国戏曲批评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认知的角度首次正式对戏曲的概念范畴进行了严格而精确的界定.它一方面继续丰富、充分完善古代戏剧学曾讨论过的各种命题,一方面勇敢开拓陌生的戏剧学领域、大胆创构严谨的戏剧学范畴,在对古代戏剧学丰硕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同时,也着手筹建近、现代戏剧学的坚固体系.近代批评家对戏曲发生、发展、繁盛、哀微的探寻和描述大多立足于进化论的观点,王国维、吴梅和齐如山都是这样,此使近代戏曲批评理论弥漫着实事求是的历史精神和朝气蓬勃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和戏剧密不可分,她始终生活在戏剧之中:她生活的主课是到山陕庙看戏;她说话离不开戏剧;她的学识、观念也都是来自戏剧。作者借巫翠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主流社会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下层妇女接受教育途径的单一和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闲情偶寄》一书带有李渔对艺术实践的总结。李渔将毕生的戏曲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果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曲话"这一章节之中。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戏曲的写剧和编剧、演剧理论的见解。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