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吴趼人为《李伯元传》曰:“君之才何必以小说传哉,而竞以小说传,君之不幸,小说界之大幸也。”,吾于趼人亦云,吴趼人不仅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名于晚清文坛,而且以其小说理论与梁启超等人合力指导和推动了小说界革命。其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写情小说与笑话小说理论皆对晚清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2.
《恨海》是晚清小说家吴趼人颇为得意的中篇写情小说。本文试从《恨海》开篇的一段议论出发,拟称其为"情论",从具体内涵、文论缘起、文本表现以及其内涵拓展四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梁鼎芬是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重点影射的对象之一。小说中对梁鼎芬弹劾权臣、让妻与友以及性格特征的刻画都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演绎。历史本相中的梁鼎芬被塑造成小说中梁鼎芬形象,是吴趼人顺应社会小说创作风气、追求小说真实性的需要,同时也受个人感情、人际矛盾和政治立场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无形中制约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和道德期许。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是表达作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关键,但次要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吴趼人写情小说《恨海》《劫余灰》《情变》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形色各异丰富多彩,在表达主题意蕴和完善作品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也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最后他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对立面。以吴趼人的《恨海》为例,揭示吴趼人在创作上悖离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原因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6.
与《恨海》同年出版的《禽海石》,自问世之日起就为人们所漠视,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进入不了文学史、小说史的叙述视野。实际上,同为晚清社会言情小说,符霖的《禽海石》无论在主题意蕴的丰富性、思想倾向的进步性方面,还是在小说叙事艺术的试验与探索方面,其成就均在吴趼人的《恨海》之上。《禽海石》不愧为晚清写情小说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吴趼人的《恨海》被认为是"写情小说"的代表之作,作品描写了两对年轻人的婚恋悲剧,在腐朽阴暗的内容中展现了充满创新精神的高超写作技巧,无论是内容的叙写或是结构安排,还是人物叙写都有着与以往传统白话小说不同的鲜活气息,这些鲜活的气息与作者描写的晦暗内容形成了奇妙的对比。这些小说修辞手段的运用对我国小说走向现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趼人的写情小说对情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情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情的升华.在其写情小说中构筑了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园地,体现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同时编织了以婚姻契约为基础的两性道德梦想,主要通过婚姻的基础、男女的道德操守两方面表现出来.作品中也表现出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吴趼人写情小说的创作在中国言情小说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的写情小说的艺术是卓立不凡的,特别表现在叙事时空的运用上。在叙事时间上不但部分地打破了以往小说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作的方法,而且故事时间选定也别具匠心,同时注重向心理空间开拓,扩大了小说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0.
吴趼人是晚清"小说界革命"时期为数不多的与梁启超有过直接交往的新小说家.他是<新小说>杂志中后期的总撰述员,在创作思想方面与新小说社的理论倡导有着许多吻合之处,尽管深入一层来看不过是貌合神离.他所主持的前期<月月小说>,秉承了<新小说>的办刊宗旨和体例.在创作实践方面,他所创作的历史小说、写情小说、理想小说、社会小说等,都是晚清时期这些小说类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体现着"小说界革命"的创作实绩.吴趼人与新小说社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当了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1.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科幻乌托邦小说对“新中国”的想象中,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成就最为突出。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借上海、北京两座城市展现了愚昧、落后的晚清社会;后半部分则借“文明境界”的描绘,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科技“中国梦”。吴趼人描绘的“文明境界”是一个超级科技帝国和军事大国,其所秉持的社会理想是世界和平进步、民族友好平等。为实现科学昌明的“中国梦”,小说指出,需要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培育自立自强的国民精神及培养大批极富创新、实践精神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虽然吴趼人认为小报生涯妨碍了他的进步,但是实际上办小报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吴趼人的小报生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并使他及时了解时代动向,顺风而动,投入"小说界革命"的潮流。在晚清众多的报人兼小说家中,吴趼人极富于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1906年,吴趼人搜集了中国古今奇案数十种,结集为《中国侦探案》,被时人称作中国侦探案有记事专书的滥觞。尽管其书多写断案而非探案,但它在思想观念与文体模式等诸多方面已融入了刚刚输入的西方侦探小说,因而与传统的公案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尤为重要的是,吴趼人借此揭橥了一条立足于本民族的中西文学融合途径。在当时一边倒的崇拜外国侦探小说的声浪中,他转而力图从传统清官文化中恢复旧道德,从旧公案小说中追寻侦探小说之根,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均开启了侦探小说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吴趼人的《恨海》将女性主人公张棣华放置于动荡时局的前幕,并在其成长蜕变中揭示出心灵幽微面——内心相互对峙、相互胶着的矛盾状态,以及其“羞耻”与“自怨”心理势力由冲突角逐到逐渐合流的过程。《恨海》所演绎的自我意识的萌发与消亡,看似最终规训于传统思想道德法则之下,实质上也暗含超越现实层面的意义,反映出作者对“情”与“理”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景。小说最后张棣华遁入空门的结局设定,也潜在蕴含着吴趼人个人对拯救晚清的自觉意识,具有现代性特质,显现出晚清文学众声喧哗的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16.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小说理论家。关于他的小说创作,论著甚多,而关于他的小说理论,则论者很少,似乎只有阿英、黄霖等(注)不多的几位专家学者曾为文进行过评述。其实,吴趼人的小说理论,同他的小说创作一样,也是应当予以注意的。笔者因此而为此文,想就吴趼人的小说理论,在阿英、黄霖等先生论述的基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1期发表了杨晓晨老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一文。文章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出自吴趼人(1866—1910)的《痛史》第十回。考《痛史》共27回,最初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6)的《新小说》。但这还不能说就是吴趼人最早归纳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消闲报》上发现的材料来探讨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最早发表的一部章回小说《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奇书》从近代报刊新闻中汲取素材,并混同于轶事趣闻中一起刊登,预示了近代小说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趼人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向被视为由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代表作.吴氏的不少小说,也是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连载.从有关史料看,吴趼人不仅于1904年在日本招待过梁启超,而且他的小说<胡宝玉>从题目、构思以至章节设计与梁启超的<李鸿章>均有相似之处,明显受到梁的影响,二人从行迹到心迹遇合说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是对梁启超维新理想的呼应.  相似文献   

20.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用"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笔,刻画了众多人物,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外省风俗画卷。透过表面冰冷淡漠的语言,分析《包法利夫人》中众多的男性形象,从这些男性与爱玛的关系中可以窥视人物背后福楼拜的视野和身影,从而探究福楼拜笔下失落的男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