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伟 《文教资料》2010,(26):18-19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2.
水作为原型意象,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小就在碧水秀湖中浸染的孙犁,在秉承传统文学的表现技法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水文化孕育了作家的气质个性,形塑了作品的“诗体”风格,蕴蓄了女性的柔和清丽,承栽了作家的故乡情结,使其作品闪动着清明如水、柔韧似水、灵动若水的魅力和光芒。  相似文献   

3.
水作为原型意象,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小就在碧水秀湖中浸染的孙犁,在秉承传统文学的表现技法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水文化孕育了作家的气质个性,形塑了作品的“诗体”风格,蕴蓄了女性的柔和清丽,承栽了作家的故乡情结,使其作品闪动着清明如水、柔韧似水、灵动若水的魅力和光芒。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职材于迷人的湘西世界的作品是一部初民时代质朴人性的神话.作家对其理想意义上的完美人性的悲剧性的执拗追述有其独特的特征:"乡下人"的审美视角,虚拟的理想描绘,悲剧性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象征与反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乡下人”为审美主体的创作活动赋予了京派作家一个相同的共性:抒写乡土时的抒情和依恋与审视城市时的嘲讽和厌倦,这嘲讽不是用直露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遵循“和谐”、“适度”的审美原则。象征与反讽就契合了这种审美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实现了京派作家对城市的文化审视,使人性的异化现象得以鲜明而集中的表现,象征与反讽构成了京派作家城市小说内容与形式相互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0,(20):25-26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这位来自蛮荒一隅的“土著”作家用田园牧歌式的笔法构建着他的“希腊小庙”——理想的湘西世界。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乡村少女以其健康、质朴的自然美和人性关成为偏远湘西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她们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对于进一步了解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席勒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入手介绍并阐述了席勒对诗歌“素朴的”和“感伤的”二分法,不仅表明了他对诗歌艺术手法、作家风格等的研究深刻性,更着重探讨了席勒一直以来在审美中对完整人性的理想追寻。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带幻想性的美丽“边城”及其所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情的人生形式”,正是作家审美和人生理想的外化,而这种外化,与文明社会形成自然的大落差,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常”和“变”的对立,使《边城》展示了至善至美的人性、古朴原始的自然和未被世俗浸染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艺术有风格,教学同样也有风格,优秀教师同艺术家一样,孜孜追求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的审美意义 “风格即人”。黑格尔说:“法国人有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所谓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以及独特的审美理想通过独特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以美好的人性和隐伏的悲剧为写作内容.带着“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写作目的.用“贴近人物来写”的写作态度来实践着他的朴实真挚的人道主义理想,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理想人性的永恒崇奉 ,和谐圆融的“天籁”式的审美追求 ,以及自由奔放的个性气质规约着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自由挥洒的散文化体式、多样化的叙事方法以及语体选择的“恰当” ,从而在文本内外形成一种融汇于中西文学传统中 ,现代中国任何作家所缺乏的“舒适的呼吸”。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孙犁是现代文学史上富于个性的作家。他以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体验,以女性为审美对象,以战争为创作的大背景,创作出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形象,温柔的女人,诗化的战争,以人性的笔触给现代文学留下了浓重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一曲由历史沉思和人性呼唤构筑的生命乐章。一方面,在历史文化层面,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在理性自觉中以其低音震颤的效果透露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患;一方面,在人性道德层面,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人生形态的独特体悟,在城乡对峙的整体文学格局中以其生命交响的互动渗透着作者希望以人性启蒙重造民族精神的审美理想。二者激发了沈从文对国民性的独特思考,共同构成了沈从文文学的人性立场和审美理想话语。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人性关注社会,从人性的审美视角、艺术气质绘出了具有独特风情的风俗画卷——“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20.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