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人文理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古村落的人文理念是徽州文化的综合反映,对于徽州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表现为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强烈的祈福意识、对宗族意识的强烈推崇和对村落文化环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在村落选址、民居建筑和装饰细部的处理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徽州居居所具有的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的特点,加深对徽州文化的理解,而且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准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和谐、趋吉避凶和唯变所适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人居环境观一直指导着人们选择与营造人之居处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其二,改造完善非理想的人居环境。理想的人居环境可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古徽州许多村落选址符合这一要求,“枕山、环水、面屏”也因此成为古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模式。但也有不少村落的人居环境并非完全符合理想模式,对于非理想的村落环境,古时徽州人在遵从自然的同时。进行积极改造使之趋于理想。非理想人居环境改善与营造有许多方法,修建水利设施,改造自然水系是最常见的措施.最负盛名的范例当属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植树造林是改善非理想人居环境的又一重要措施。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的门户,也是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的重点所在,常形成自然和谐、文化寓意深刻的水口环境。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立足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对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力度;重建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注重现代化转型;在全民健身、学校教育、村落民俗文化旅游中寻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道是古徽州商贸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其沿线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址、生态景观等相关文化遗产丰富。运用空间技术手段GIS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对徽州古道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态及环境背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一府六县”,黟县文化遗产最多,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以村落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以传统技艺为主;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型,高度集中在徽州古道两侧0.5 km范围内;形成了4个高密度聚集区、5个次密度聚集区、2个次密度聚集区;81%的文化遗产点海拔都分布在400 m以下。自然地理、历史发展、人文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于明清时期的徽州村落来说,虽然它们的选址、布局和空间组织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审美考虑,但在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所共同营造的整体氛围中,其审美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徽州人浓重的风水观念以及"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的文化习性,意外地成就了园林化的徽州村落这一审美的副产品。在徽州村落的空间格局背后,潜藏着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族制度与宗法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3):43-45
水口是一个村落的"门户"和"灵魂",作为徽州古村落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村落外部与内部空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能够放映村落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黟县南屏村的水口历史及现状的调查,分析其景观构成的空间艺术,旨在让人们更深地认识徽州水口园林中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村落崇文重教凸显了徽州特点,绩溪仁里村更具特色。千年古村落重教传承至今;我国著名教育家与仁里村结缘;仁里村落教育在近代徽州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创举,其地位和影响更不能小觑。  相似文献   

9.
道教承负思想阐释了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对待社会与自然环境时应该抱有的态度,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生态伦理观。道教圣地齐云山地处徽州核心区,道教文化在徽州地区有广泛影响,并涉及徽州先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徽州村落与建筑营造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亦显示出道教文化的渗透。研究显示道教承负思想对徽州先民道德与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徽州先民通过村落规划、建筑创作、建筑装饰等方面,表达其对承负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44-44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村落色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理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123-124,130
徽州古村落的色彩表现是特定地域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古村落最为人称到的是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徽州古村落丰富而纯净的色彩,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审美,使古老的徽州村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迷人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2.
徽州是我国古代村民和村落遗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刘敦祯教授就曾经发表关于徽州建筑的论文。80年代之后,对其进行研究的专家逐渐增加,不断刷新着研究成果的榜单。专家的研究内容多是关于徽州经济、古村庄、古建筑等。为此,打破以往单独研究建筑外形和内部构造的方式,创新性地使用美术考古学研究法和艺术研究法对徽州的建筑展开探究,赋予建筑生命力,联系其地域文化的特点,对徽州建筑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展开详细地剖析。  相似文献   

13.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F0002-F0002,F0003
徽州古村落的营构,十分重视"风水"的选址和整体规划,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共存,"与天地和德,与人和融和乐"。村落水口的建设,因地制宜,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为村民族众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以古徽州为例,分析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和古徽州自然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交通、社会体育等优越条件。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各尽其力,形成“一核、两圈、五辐射”的体育旅游圈带;实行构建体育旅游度假区、提高高端赛事举办率和服务水平、统筹规划体育旅游发展等策略,促进徽州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谱是记载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一部典型的明清时期徽州族谱——《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从其保存大量的家族史文献资料、社会经济史资料以及村落社会史资料三个方面探讨,可以看出该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探究徽州族谱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我国乡村失序发展的现实矛盾,立足文化景观研究新视角,在界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为案例,对其文化景观进行解构分析,继而探究徽州传统村落景观与乡村振兴两者间内在联系,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助力乡村振兴的4条路径:构建“生态圈层”、打造“三化景观”、塑造叠加效应、搭建运营思维,以期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有所裨益,并为徽州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水口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70-170
在徽州,几乎所有古老的村庄的村口,都有着人工刻意营建的痕迹,或一丛树林,或一座石塔,或一幢庙宇,这就是在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  相似文献   

18.
徽州水口园林的建筑特色——兼与苏州园林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口园林是徽州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一般位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村落的入口处,大多是两山夹溪的位置。"水口"与聚落相邻。徽人重视水口的建设,形成一种特殊的水口园林,并呈现独特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9.
徽州传统古村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逐步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古村落的原居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古村落中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缺乏对居民的"人本关怀"。通过梳理居民参与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在村落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居民生活环境变化的原因,从而提出通过居民的全过程参与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实现古村落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徽州艺术的研究,应当以格尔兹所倡导的"文化深描"理论为指引,村落叙事为主线,个体叙事为适当补充,更为丰富立体地呈现徽州艺术的复杂样态、阐释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弥补传统研究路径中宏大叙事的空疏化以及宗族叙事的窄狭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