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9月8日,一代传播学大师余也鲁教授在香港病逝,享年93岁。为了纪念这位香港传播学的开山鼻祖,香港《基督教周报》[1]、台湾燕京大学都曾有学者撰文怀念余教授,赞誉他的学术贡献[2]。其实,余也鲁教授不仅开香港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教育之先河,而且也是大陆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学研究和教育的先驱。他1965年出版的《杂志编辑学》作为我国第一本研究杂志编辑的书,不但被  相似文献   

3.
马达当总编     
马达会办报。这已是人们公认的了。他17岁就在新四军里做记者,从23岁起到离休止,先后在5个报社担任过总编辑。他是我们党的老报人,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也许是因为我曾经在马达领导的《文汇报》工作过,《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写写他,自己也觉得对老马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09,(8):M0002-M0002
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从1979年《读书》创刊起,他的漫画专栏,20多年没有中断过。近二十多年来,他共出版了三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二马》等众多作品插图,  相似文献   

5.
一代学人胡绳同志,老成凋谢,不幸离开了人世。噩耗传来,我对这位尊敬的老社长和出版界的前辈,表示深深的悼念,现在写这篇短文来纪念他。 胡绳以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名重中外,其实他还是编辑出版家,对编辑出版工作也是有贡献的。早年他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以后参加生活书店,做过几种刊物的编辑,先是《全民抗战》(三日刊)的编委,《读书月报》创刊不久,他又接任主编,并是《理论与现实》(季刊)的编委。40年代初,胡绳在香港担任过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5,(3):34-37
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先生于2005年6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从十四岁当学徒算起,他在印刷和出版行业工作了七十年。曾在上海、昆明、重庆、桂林、烟台、大连等地的印刷厂、书店、报社工作,历二十余年,做过排字工人、校对、编辑和工务主任等;从1943年参加新知书店到1956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并持续到离休以后,历时近五十年,任小说组组长、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等。经手编发《青春之歌》、《平原枪声》等小说作品,主持和参与十四卷本《巴金文集》、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协助童怀周编选、出版了《革命诗抄》和《天安门革命诗文选》。离休以后,主持编辑了二十六卷本《巴金全集》和十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主持和参与编辑了四十卷本《茅盾全集》之中的二十五卷及《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六卷。1987年4月获首届“中国韬奋出版奖”。作为资深编审,他在工作中与众多的作家、学者有通信联系。曾结集出版过《巴金书简——致王仰晨》一书。这里选录了唐、钟敬文、叶圣陶、黄源、赵家璧、楼适夷、杨沫、陈原、萧乾等人致王仰晨的部分书信,用以缅怀逝者,同时从中可以折射出这位老编辑的人生一斑。选入的信件按时间顺序排列,由海客甲提供并注释。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学者。顾炎武从小酷爱读书,七岁进私塾时,每天能记几十个字。十来岁跟着祖父读《资治通鉴》及《孙子》、《吴子》等兵书。他从少到老,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诗》、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央视《艺术人生》远赴香港采访了香港文化代表人物——83岁的金庸先生。金庸讲述了以前他从未披露过的往事。  相似文献   

9.
姜川 《新闻世界》2007,(8):29-29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央视《艺术人生》远赴香港采访了香港文化代表人物——83岁的金庸先生。金庸讲述了以前他从未披露过的往事。  相似文献   

10.
张湛苹 《新闻窗》2010,(1):117-117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从1913年担任《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到1949年在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去世,在新闻界一共打拼了37年。他曾经担任过《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创办《新社会报》,主持《国闻周报》,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1.
《编辑原理》(THE ELEMENTS OF EDITING)是美国作家兼新闻工作者普劳特尼克所著。普劳特尼克曾以笔名发表过二十多部小说,并写过几本学术著作。他长期在新闻界工作,担任过不同报纸、杂志的副主编、主编。《编辑原理》是他积数十年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培养编辑新人的经验而写成的一本新书。《编辑原理》涉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羊城晚报美术编辑陈树斌的漫画《给点油吧……》,在日本读卖新闻主办的第二届《读卖国际漫画大奖》比赛中,获得了《选考委员特别奖》。四十三岁的陈树斌,解放前在广州的孤儿院里,度过了暗淡的儿童时代。1954年,陈树斌进了国营工厂当学徒。他自幼喜欢美术,以后又参加了公司举办的美术训练班,开始更自觉地探索美术艺术。他创作过油画、国画,也尝试过创作连环画和漫画。在实践中,他逐渐寻找到了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漫画。  相似文献   

13.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五十年了,终年56岁,宏愿未竟,过早辞世,真是遗恨万千!他的历历往事,常常浮显在我的眼前,我忘不了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所幸他的热爱祖国,忠于教育文化出版事业,知难而进的精神,他的光辉业迹,已载入史册,长留人间。父亲是靠着超人的顽强毅力自学成才的。他17岁步入社会,先在南昌,自己集资办《正蒙学堂》八个月。18岁到武昌,结识廖仲恺等革命党人,接受进步思潮,与革命党人组织“日知会”,起草会章,任评议员。又自办书店,出售《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革命书籍。后在汉口《楚报》当主笔,因抨击时弊,触怒当局,《楚报》被查封,他被紧急通缉。父亲说过,当他得知消息时,鞋都来不及穿,一双拖鞋踏上轮船去了上海。到上海以后,除在昌明公司任经理兼编辑外,兼为《申报》、《南方报》作论说,主编《图书月报》。  相似文献   

14.
《编辑原理》(THEELEMENTS O EDI-TING)是美国作家兼新闻工作者普劳特尼克所著。普劳特尼克曾以笔名发表过二十多部小说,并写过几本学术著作。他长期在新闻界工作,担任过不同报纸、杂志的副主编、主编。《编辑原理》是他积数十年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培养编辑新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八十八岁的红学家俞平伯今天乘飞机赴香港作《红楼梦》研究演讲。在首都机场,记者为他送行。他说,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六十五年前去香港,香港还象个村落,如今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记者看到他衣着单薄,问他冷不冷,他说他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的童心再现,说“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自那以后没乘过飞机。”因飞机晚点,到民航宾馆小憩.他高兴地说:“真有趣,想不到跑到这里过了半天。”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自1919年至1934年,他先后创办、主编、编辑过一系列进步的革命的报刊。五四时期,他创办了进步刊物——《新社会》旬刊;十月革命后不久,他以特约记者身份前赴苏俄,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及时向中国人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实况;1923年回国后,他参加过一段时期党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的编辑工作,主编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和不定期刊以及党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在“五州”运动中,他主编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1931到1932年,  相似文献   

17.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而且还编辑过许多影响后人的期刊和文集。经他编辑过的刊物《译文》、《文学》、《莽原》、《奔流》、《语丝》、作家文集和美术画册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对鲁迅的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做一探讨。鲁迅的编辑理念,与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礼教与黑暗制度以及殖民主义者作着殊死的斗争;他在黑暗中呼喊人性解放,主张个性张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并做着…  相似文献   

19.
从中南到北京1950年2月,我从武汉到北京参加全国重化学工业会议,遇见1944年在重庆认识的蒋一苇。当时,他办有一份科普杂志,叫做《科学与生活》,我曾参与了该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46年我们分手,1949年初在香港见面时,他在香港三联书店科学技术编辑组负责科技读物的编辑工作。解放后,三联书店总管理处由香港迁到北京。为了适应形势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韬奋是做出了杰出成就的编辑工作者。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以后,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此直到1941年12月8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被迫停止编辑工作。这期间,除了有两年一个月的时间流亡国外从事记者采写活动,有8个月时间被关在苏州监狱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埋头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先后主编了《生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