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郑月龙  杨柏  王琳 《科研管理》2019,40(5):164-174
通过共性技术研发过程及研发失灵根源的剖析,指出属性根源和规制根源是共性技术研发失灵的两大根源;据此,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共性技术研发行为演化动态,研究发现共性技术研发失灵是企业基于共性技术收益权衡的研发行为动态演化结果,市场机制下由于共性技术属性及企业逐利行为极易导致研发失灵;政府支持利于缓解研发失灵,相对补贴而言,知识技术支持缓解研发失灵更有效;据此,从产生原因视角分析了共性技术研发可能出现风险规避、知识外溢和投资替代的“供给失灵”及后续商业开发难、市场不良预期和投资替代“扩散失灵”,若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或方式不当还可能出现“政府支持失灵”。最后,从政府支持角提出缓解研发多重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模型,探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过程中各类主体面临市场失灵时的行为选择,分析影响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行为的因素,提出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市场失灵"的不同程度下应该适当地干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的评价体系,根据产业共性技术"外部性程度"分别采取基金资助,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如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所,搭建克服"组织失灵"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等方式,借以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出现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技术体系复杂导致供给困难,技术开发时间长、风险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加强对策,包括:依托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现象,通过组织创新克服组织失灵现象,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供给产业共性技术,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特征,分析指出当前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存在供给严重落后于需求之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政府研发供给为主导、产学研联合研发为辅助、市场研发供给为发展方向的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战略。  相似文献   

5.
共性技术的特性和失灵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共性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特性,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及类比的方法,分析了共性技术的市场失灵、组织失灵和政府干预失灵现象,指出了我国共性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应该如何克服共性技术的三重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失灵的制度供给.论文认为,产业共性技术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考虑到我国产业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以及众多产业集群的发展.论文对产业共性技术的已有定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几种分类.最后,论文讨论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制度供给的几种办法.  相似文献   

7.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除了传统的政府供给形式外,私人供给涉足公共物品领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广东产业转移中承接地的基础设施不足,减低了企业转移的激情,早期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问题对产业转移进程有重要影响,应引起一定的关注.把早期基础设施的供给纳入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角度分析各自单独供给时存在的缺陷,并引入了一个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而引入市场机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基础设施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地方综合科研机构一直存在于我国科研体系中。本文运用准公共品理论,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准公共品"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具有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组织失灵三大特征。为促使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需要地方综合科研机构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公益性技术研究与开发,从而在从理论上阐释了地方综合科研机构存在与发展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支撑地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证。但是,共性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引发了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供给低效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大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政府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认真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组织协调和信息支撑等工作安排,从而推动共性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并最终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船舶产业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是克服各种研发失灵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基石和重要支柱。鉴于此,从技术链视角引入技术弹性、扩散度和成功率等参数,概括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政府-市场结合3种情形,建立高技术船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并对不同模式下的投入程度和最佳收益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市场主导模式下船舶研究院、船企的投入水平和效益远不及政府主导、政府-市场结合模式,不应该采纳;当某项产业共性技术弹性低、横向和纵向扩散难度大、船舶研究院获益少时,运用政府主导模式更加合理,反之则选择政府-市场结合模式。最后,从政府清晰定位角色、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等方面提出管理对策,为高技术船舶产业的进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供给系统与科技需求系统相对独立的体系阻碍了技术扩散和升级。分析了我国两大系统的发展状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科技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对接的困难,从科技供需系统的对接规划、对接路径、对接模式、对接基础四个方面提出了科技供需系统对接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市场诱致作用的绿色技术扩散层面与动力渠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昆  彭纪生 《软科学》2010,24(1):1-7
指出了产品供应链的系统传导作用为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中的扩散提供了自然和充分的系统动力,绿色技术在物质流和信息流两个层面上的扩散是这种动力作用的具体反映。继而,运用演化博弈数学模型对绿色技术扩散的动力渠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市场诱致作用下的"交易传染型"和"成功主体模仿型"是绿色技术在企业群落内得以高效扩散的两类最重要的动力渠道,反应了企业个体实施绿色技术变革的内在动机。在两类动力渠道的作用下,企业的清洁生产意愿得以强化,绿色技术转换环境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及改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从推广的对象、主体、模式和规律角度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过程与内在作用机理,建立基于农业技术供给和接受两大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系统;进一步构建由生产者、研究单位和推广部门组成基于需求导向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体系,探寻最佳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路径及改进策略;并提出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有效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政府补贴影响下的3代绿色技术扩散模型,用Matlab(2010b)拟合出不同潜在市场中每代绿色技术扩散的模拟图。分析结果表明:新技术的扩散率高于旧技术,政府补贴提高了每代技术的扩散率与扩散速度,也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的升级扩散;同时,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互补性或者创新性的差距,但政府补贴的积极影响只在技术进入市场的前期阶段效果显著,之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根据所探究出的结论,为绿色技术的供给企业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每代绿色技术达到最佳的扩散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技术服务中心的供应链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供应链中技术扩散的要素,建立了基于技术服务中心的供应链技术扩散机制,研究其运作过程.对在此机制下供应链企业的独有技术和联合所有技术的扩散运作进行了研究.以欧洲技术创新中转中心和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为例说明其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聚焦复杂产品,考虑多方合作的共性技术研发模式及研发企业的有限理性特征,引入合作研发效率、扩散度、公平偏好等参数,提炼政府补贴、政府不补贴、政府主导3种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政府最优补贴,比较各种模式下政府的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主导的情况下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能够提高产业总产出;政府的最优补贴受到相关参数的影响;公平偏好水平较低、扩散度较高时,政府补贴模式比政府主导模式收益要高。  相似文献   

17.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知识经济时代供应链企业资源集成的关键是其知识资源的集成。在分析供应链中知识类型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论述了供应链的知识传播和扩散系统,提出了基于Web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知识管理门户的多层体系结构及供应链知识集成的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创新必须经过扩散才能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系统研究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基于混沌理论研究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混沌性,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混沌模型,并对扩散过程进行了混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虽然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过程是复杂系统,其过程虽表征为不确定性,但混沌性态是有序和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协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运用距离协同模型并融合熵理论对京津冀技术供需系统2005—2015年的协同水平进行研究发现: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协同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实现从弱协同到基本协同阶段的过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对技术供需水平的提高起重要推动作用;各地技术资源禀赋异质导致高技术产业技术供给要素与需求的协同水平及需求要素与供给的协同水平呈差异性,且专利技术供需协同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在推动技术需求驱动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立,提高有效技术评估、筛选与供给,完善区域技术供需对接机制,推进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