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师课程理解的生存论意蕴——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课程理解是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并非仅是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旨在实现对课程文本中课程设计者原意的复原,而是在事实上构成了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理解最终所实现的则是课程意义的不断创生。  相似文献   

2.
王强 《文教资料》2014,(22):69-70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效果历史”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理解的历史性,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解释者的视域,视域融合成为“效果历史”的永恒任务。平等对话乃是为了推动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乃是要达到相互理解。历史教学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把文本及作者的“原初视域”和解释者的“当前视域”交织融合,引领学生在历史的解读和探究中,认识历史,生成观点,构成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视野(Horizon),又称视界、视域,本意是地平线的意思,视野融合,本意是指随着人的前行地平线不断延伸、扩展的一种状态,在阅读理解中,是指读者的视野与文本的视野所呈现出的相互交融的状态。文本的意义既不存在于文本中,也不存在于读者脑海里,它存在于视野融合的无限发展之中,它存在于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它面临着诸多挑战:高等教育对高深学问的根本要求、专业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科学主义的质疑、价值中立的要求等,归结起来,其根本矛盾就是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矛盾。以视域融合的方式,有助于实现信仰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与融合。这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教师必须形成自身视域,而且必须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二是尊重学生的视域,建构积极的教与学共同体;三是必须在视域开放中保持批判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在知识教育中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信仰教育中培养法律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信仰体系这三种视域融合途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韩春荣 《成才之路》2014,(26):82-82
教学中的"视域融合"的真正涵义在于师生间通过一问一答的开放性对话模式进行对真理,即文本原义进行探索与获知的一个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意识和知识的差异,因此,在"视域融合"中要求其各自冲破自身界限的束缚,将各自的视域与他人的视域相融合,从而达到扩大充实自身视域的目的。在教学中,这将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获知。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7.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行动路向和实践视角。"行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直面教育实践本身,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行动中探究、反思,生成实践性知识,走向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一切理解都带有前见的作用,理解按其本质是一种效果历史,理解是视域融合的结果,效果历史意识是对我们具有一种视域并在某特定境遇里进行理解的意识。惯性概念从古希腊到达芬奇、伽利略、笛卡尔等乃至到牛顿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牛顿的惯性定律是一种效果历史,是视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从视域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与现实视域两方面来探究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路径,再以融合视域对其进行要素分析,审思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统整发展策略,探析实施教师教育课程统整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数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数学对话"深层意涵的觉察和反省,使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数学对话具有对话主体化、意义多元性和本质无止尽性的独特性格.真正的理解是一种接近诠释循环的对话历程,在视域融合的激荡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认识的意义与视域内容.在现今的知识社会背景下,深层反省"数学对话"背后的解释学立场,旨在以开放、包容的实践智慧来促成学生扎根于社会和文化的知识理念.数学对话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达成多重"视域融合"的理解性事件,视域融合应该成为检验数学对话有效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专业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是确保教育质量。从教师个性特征、教师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教师是否把专业活动理解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质量。由此,提出重视教师境界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学习与职前教师教育密不可分,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近年来,有学者对国际上有关教师学习的研究领域的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启示,他们的研究既能丰富教师教育中的实践元素,也能适时地补充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空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师专业化实施途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教师专业化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因此,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培养“研究型”教师;构建完善的预备教师专业实习制度;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实践为取向,以意义为单元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尝试。意义总是在人与事物或他人的联系中显现的。使人与事物或他人相联系的,正是人的能动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正是对意义的理解、追求和创造。实现教育的意义是教师的使命。以提示教师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联系及其教育意义、对怎样使教育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具有清醒的意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实现教育意义的思维策略,实践-意义取向以意义的追求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着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学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造教师主观世界的活动,教师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内在的思想、能力和情感的变化。建构主义教师学习是教师以主动发现和探究的态度与过程,在拓展和提升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获致丰富教育理想和知识、增进专业理解和技能,不断更新自我,培育创造性生命力的成长过程。改善我国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学习要有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勇气,营造促进教师理解与思考的环境,涵养诤友式的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6.
教师权威问题一直是个敏感话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对长期以来教师权威所起的作用表示疑问,不少人提出“去权威”。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新课改下为什么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还会挥之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有些时候只能被逼使用权威,而且在现代教育中很多情况下还是少不了教师权威的作用,教师权威还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崇拜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应该重构新教育理念下的理性的教师权威。  相似文献   

17.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成效与教育目标的定位、教育内容的构成及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密切关系;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与是否建构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适应的师德建设体制相关。也受制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以此建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制,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包括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等几个方面。道德品质、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学校组织文化、校长、教师群体、教育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生活则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最为直接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社会、教育事业本身以及教师个人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自1990年代中期始,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教育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张,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政府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中小学教学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了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政府开始实施旨在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并试图以此为契机,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一个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