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末杨玄感起兵性质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中,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613)六月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起兵反隋。对杨玄感起兵的性质,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杨玄感起兵是一次人民起义。  相似文献   

2.
一杨玄感起兵的实际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考察一下杨素、杨玄感父子同掌握隋朝国家政权的杨坚、杨广父子之间的关系.原来杨素、杨坚都是弘农华阴人,都是关陇集团中的豪族.杨坚的建立隋朝和杨广的成为皇太子并继任皇位,杨素是一个最积极的支持者.杨坚总揽北周朝政时,杨素就协助杨坚平定了响应尉迟迥反叛的宇文胄.杨广之能够夺取皇太子的地位,先后消灭了他的几个兄弟太子勇、蜀王秀、汉王谅,也都是杨素替他画策计谋的.杨素被封为景武楚公,杨玄感的位至柱国,以及"前后赏赐,不可胜计";杨广在杨素平定了汉王谅的反叛以后,写了手诏去慰劳他,说杨素"乃建累世之元勋";这些都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社会里,必然存在着特殊的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即使是君臣、父子之间也会存在着利害冲突.杨坚父子、杨广兄  相似文献   

3.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的民力和财富,对外四处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丽。隋炀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征伐高丽的战争,导致了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由于隋炀帝始终自恃国富兵强,对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大业十二年,南下江都,远离政治中心,终于导致隋的灭亡。  相似文献   

4.
论杨玄感李渊起兵与隋朝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玄感与李渊的起兵是隋王朝上层统治集团长期矛盾和斗争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杨玄感、李渊起兵反隋的举措,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隋王朝这座强大的堡垒,最后是在内部被攻破的。  相似文献   

5.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初仕北周,先被大家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又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汴州刺史、徐州总管等职,被封为清河郡公。杨坚任兆周丞相时,杨素“深自结纳”,杨坚“甚器之”。他辅佐隋文帝杨坚夺取并巩固了政权,以功封上柱国、御史大夫、越国公。又曾任内史令、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等职。后来,杨素又结交了晋王杨广,废斥太子勇,谋立杨广为太子,扶其登上帝位,被杨广任为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等职,改封为楚公。杨素又好学博览,“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很久以前读过贵刊1954年第3期登载的方若生《论李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文,想发表几点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篇为反革命阴谋家李密出卖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罪行回护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方若生先生为讴歌李密而散布的一些思想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第一,李密出身于三世"皆知名当代"的贵族官僚大地主家庭,其父李宽是隋上柱国蒲山公,所以当李密还在青年时即得父阴而为左亲侍,环立于隋炀帝的殿阶之下了.后来他结识了尚书令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并参加了杨玄感的起兵.这次起  相似文献   

7.
杨素是一位对隋朝兴亡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战绩辉煌,为隋的建立及其政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开国功臣,但称不上功臣之首。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营私易储,助广夺嫡,杨广即位后施虐政而乱天下,隋因之而亡,但杨素不是隋亡国元凶,只是帮凶。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上马可挥刀杀敌,下马可赋诗作文,有安邦定国之才。但是,隋炀帝有一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爱面子。这个小小的缺点不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还要了他自己的命。公元609年,隋炀帝决定西巡。那时候,西域有27个小国。这些小国虽然名义上隶属大隋王朝,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一杨玄感起兵发生在隋大业九年(613年)。隋朝统治者这时正耀武扬威,二征高丽,杨广亲率大军,差大将宇文述与杨义臣,兵趣平壤。在北方的涿郡(今北京)、东边的东莱(今山东掖县)以及东都洛阳,皆驻有大军。其中涿郡是侵略高丽的发兵地,东莱是水军的聚集点,而洛阳,则是控制整个东方的中心。隋政府将几个据点分配给几个有经验的将领统制:在东莱的是著名悍将来护儿;东都交给一个号称“严酷少恩、果于杀戮”的樊子盖;而涿郡则是自大业九年正月起,便不断有各地军队或征或募  相似文献   

10.
隋Yang帝扬广继位后,凭借文帝积累的巨大的民力和财富,对外四处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丽。隋Yang帝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征伐高丽的战争,导致了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由于隋Yang帝始终自恃国家富兵强,对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大业十二年,南下江都,远离政治中心,终于导致隋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封德彝     
封德彝(567—627年),又名封伦,观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历北齐、北周、隋、唐四朝.在隋曾被“擢为内史舍人”,归唐后,事唐高祖、唐太宗二主,官至“尚书右仆射”,是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才能、对唐王朝有过贡献的人物。开皇十五年(595年),杨素总监建成仁寿宫后,隋文帝见所筑宏丽奢侈,以为“殚百姓之力,为吾结怨于天下”而对杨素不满,在杨素“虑将获谴”的时候,封德彝根据客观情况,分析了隋文帝的心  相似文献   

12.
论杨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既是大隋王朝建国安邦的功臣之首,又是祸国殃民,导致隋王朝灭亡的元凶。由功臣到奸枭,究其原因:一是轻君国重私利;二是隋文帝、隋炀帝的纵容  相似文献   

13.
赵为洪 《历史学习》2003,(10):15-15
一、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巩固隋朝政权的政治需要早在隋炀帝即位前,不仅有地方士族势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众的起义斗争连绵不断。如公元597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人李光仕起义反抗,被镇压后,接着又爆发了李世贤的反抗斗争。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次年,潮州等五州的寮民,纷起抗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活动。二、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军事形势逼迫的结果从东汉末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  相似文献   

14.
一追随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切剥削阶级,其内部是经常隐伏着这个集团与那个集团、这个派系与那个派系的矛盾因素的。这些矛盾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剧烈地爆发起来,并演变成火炽的斗争。隋杨统治阶级内部隐藏着极其复杂的矛盾,单就其上层统治的核心集团来说,便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新近考古发现的扬州“隋炀帝陵”,受到了社会大众与部分学者的质疑。主要的三点质疑是:“陵”中出现了墓志而未见玉册,墓志中出现了“大业十四年”纪年、与“隋”国号不符的“随”字。其实考诸唐初的史实与杨广的身份,这三点质疑,正是此陵为隋炀帝陵的“铁证”。  相似文献   

16.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齐梁间的散文佳品,它能入选于同时代人萧统所编纂的《文选》,足以说明这篇散文当时就已为人所称颂。究其原因,除了使陈伯之归降梁朝,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外,还因为这封劝降信富有文彩,语言、结构颇具特色,为人们所折服。陈伯之原在齐朝后期任江州刺史,公元五○一年,萧衍(梁武帝)起兵争夺政权时,招降了他,仍命他做江州刺史,还加封丰城县公。翌年,他的部下邓缮等人胡作非为,武帝欲治罪邓缮,陈伯之非但不同意,反而偏听了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又投降了北魏,做了“平南将军”。公元五○五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率兵,大举北伐时,陈伯之曾领兵于寿阳梁城(现在安徽省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99页:“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起义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隋的统治是被农民起义推翻了的。有些课外相关资料用此观点,但在课本第101页,又是这样叙述的:“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起义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隋朝大粮仓兴洛仓,把粮食发给农民。隋政权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政权覆灭了。”紧接着,到了第102页,课本上又是这样讲的:“隋末农民起义蓬勃发展时,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机…  相似文献   

18.
隋炀帝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公元604年,杨广即位,是为隋场帝。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其满盈之恶贯,自不必说。但他也做了些有益之事,对历史有一定的贡献。其一,隋炀帝即位,就废除妇人及奴婢、部曲所承担的所...  相似文献   

19.
杨广(隋炀帝)以军事手段辅以文化战略抚定了江南,并以江南为基地实施了夺宫计划,在登基后又为发展和控制江南作了许多努力,最后欲避难于江南再图天下不成而亡。考察杨广与江南的关系,江南是杨广的政治生命所在,杨广是隋唐时期“南朝化”的重要人物。尽管由于统治失策,杨广经营江南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一定意义上仍可以说,他是西魏、北周以来第一个走出关中本位、具有开放意识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0.
杨花诗揽胜     
柳絮为何又叫杨花,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动员民众在运河沿岸植柳,凡种活一棵柳树者辄奖励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先恐后的栽植。隋炀帝不仅亲自植柳,并赐柳树姓“杨”。此后,杨柳便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了,既然垂柳可称为垂杨,那么“柳絮”称为“杨花”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