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2.
古乐府《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的句子。崔豹《古今注》说“罗敷”是“赵国邯郸人”。《辞海》“或以为罗敷是女子常用的名字,不必实有其人。”并举《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记载为例。那么罗敷为什么可作美女的共名呢?这还得从古代的双声叠韵谈起。陈第《屈宋古音义》有“古读罗为丽”,“罗”与“丽”同在古韵的  相似文献   

3.
秦罗敷,中国文学史上多么出名的女子!然而,这“罗敷”到底是什么意思?学者们说,这是汉代美好女子的通名。《汉书·昌邑哀王传》有女子名罗,《汉书校注补》谓“罗即罗敷,古美人名,故汉女子多取为名”。不仅《陌上桑》以罗敷为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此名通用,确凿可信。然而,汉以前并未见有一个名为罗敷的古美人。因此,汉人仿效之说并无确切的依据。笔者认为,“秦罗敷’今日应读“秦丽华”。问题的实质,主要在于古代音韵的歧变。罗敷既是女子,当然与名在宦籍的士大夫记录准确不能相并,所以…  相似文献   

4.
“罗敷”这个名字到底起于何时?《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句子。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说罗敷姓秦,邯哪人,是战国赵王家令王仁的妻子。虽为传说,可见“罗敷”这个名字相传已久,用得很广。  相似文献   

5.
刘建龙 《语文知识》2006,(12):36-36
此诗以“戏赠”为名,在调侃性的赞美中隐寓着微微的嘲讽。头两句明写美人靓丽夺目、艳“映楚云”的美貌,实际上是运用春秋笔法借“桃花”写出她的轻薄。后两句化用《陌上桑》的故事,将她与秦罗敷相比较:秦罗敷夸耀“东方”的丈夫.严辞拒绝了使君的调戏;美人虽有罗敷的美貌,却因“漫学”而迷失了方向,最终沦为使君的玩物。  相似文献   

6.
关于《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身份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贵妇,有人认为是民女.对秦罗敷的身份,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也不能从主观感觉上想当然地认定,而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勇敢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9.
课内提升(一)填空。1.《陌上桑》选自《____》,是汉代的一首____诗,这种体裁的诗歌格律自由,叙事性强;请再列举两个同类体裁的作品名:《__》、《__》。2.《陌上桑》一诗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____、____和____精神。“罗敷”是古代____的通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之句。3.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反复渲染____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文章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罗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人们争论的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她是邯郸秦氏女。《乐府诗集》卷28《陌上桑》下引《古今注》: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  相似文献   

12.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13.
我们称赞《乐府民歌·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的一朵奇葩,不仅因为其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和感动人心的主题思想,而且更因为其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将《陌上桑》作为诗歌来进行赏析,其高妙的诗法同样会令人叫绝,其中“众宾拱主”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为突出。作者在《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卓绝容貌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15.
有无相生     
宋白华先生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美学散步》第65页)。色,即是实;空,即是虚。前边讲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及说: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这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还以《陌上桑》为例,并且回到老问题上:秦罗敷究竟如何美? 秦罗敷究竟如何美?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中,都有一  相似文献   

16.
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之子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邻家之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相似文献   

17.
秦罗敷是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主人公,她以其聪慧、机智、可爱、勇敢的个性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备受历代读者的喜爱。在诗中,作者着意表现了罗敷的外貌美和人格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罗敷的外貌美时,并没有具体描摹她容貌的美丽,而是把模糊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利用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塑造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罗敷形象,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为较早出现的叙事短章中的姣姣者,其所叙之事实属简单,主要者为使君与罗敷偶然相遇中的一段对答。文章在点出地点、人物后,先正面写罗敷的穿戴衣着,言其服饰之盛,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举动,侧面极写罗敷之美。此种写法在当时实为新奇高妙。“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  相似文献   

19.
《陌上桑》“采桑女婉拒太守”主题的确立,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罗敷形象是民间反对桑林野合的现实主义意愿的集中体现;《陌上桑》是两汉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引领篇章,是两汉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性标志,罗敷的形象推动了汉《乐府》德美兼备女性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的主人公是田间路上采桑的妇女罗敷。不少人都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两句诗得出结论:她是一个劳动妇女(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的五十二面的“自学提纲”是这样提的)。我们还是看看这首诗是怎样刻画罗敷这个妇女的外形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