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9)
本文主要研究了当源特性固有时,根据弹性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特性,选取了路径分集技术对弹性波多径信号进行分集接收、最大比合并技术进行合并处理,然后设计了基于路径分集及最大比合并技术的RAKE接收机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利用RAKE接收技术,选取三路多径信号能明显提高弹性波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从而改善系统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通信中,信道的多径传播和衰落特性常在接收端引起码间干扰(ISI)并降低信噪比,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本文研究了空间分集与盲均衡相结合的空间分集均衡技术(SDE),提出了一种基于等增益合并和判决反馈盲均衡的空间分集均衡算法,以克服码间干扰并消除衰落对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计算机仿真对空间分集均衡算法和传统盲均衡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空间分集均衡技术优于传统的盲均衡技术,提高了数字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3.
发射分集技术是提高WCDMA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容量和抗多径衰落干扰能力的有效技术,它利用发射天线空间分隔以获得相互独立的衰落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改善系统性能。本文介绍了WCD-MA系统中的开环和闭环两类发射分集技术,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邹丹  高明华 《科技广场》2007,(11):46-47
发射分集技术是提高WCDMA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容量和抗多径衰落干扰能力的有效技术,它利用发射天线空间分隔以获得相互独立的衰落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改善系统性能。本文介绍了WCDMA系统中的开环和闭环两类发射分集技术,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多天线技术是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包括中心式多天线(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系统和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 Antennas System)。本论文研究了与多天线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在移动环境中,信道衰落是使系统性能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克服衰落的影响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分集技术。现有系统中常见的分集技术主要包括时间分集如时间交织器等,频率分集如RAKE接收机,空间分集和天线分集。其中发射分集技术由于其技术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而被广泛关注,并被采纳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6.
协作通信技术利用用户和中继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空间分集,获得空间分集增益,协作通信技术被认为是对抗无线信道衰落、扩大通信覆盖范围的有效手段之一,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放大转发AF和译码转发DF为重点,对两种策略进行误比特率性能比较,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7.
GEO卫星通信的用户下行链路为典型的衰落信道,经卫星转发的信号如果经历大尺度衰落,则用户端接收到的信号将产生大范围失真。该文针对GEO卫星通信的特点,为了提高GEO卫星系统的通信性能,考虑将空时协同技术引入到GEO卫星通信中。并仿真分析了在不同信道环境下,使用不同分集方案时GEO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结果显示使用空时协同技术后,系统的可靠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微波通信中,采用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能很好实现信道均衡和多径干扰抑制,增加发射功率或带宽。传统方法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进行微波通信分集跟踪,两点间直线距离内无障碍时,信号分集效果较好,但不能适用于多途分集接收,信道交叉时对信号源的跟踪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波特间隔线性反馈的微波通信分集接收技术,建立微波通信信道模型和微波通信协议设计,同一信号的不同独立衰落复制品加以合并处理,在信号分离的同时采用波特间隔线性反馈技术实现支路信号同相相加,正好抵消衰落的相位偏移,达到瞬态集中的目的。从而大幅度改进无线链路性能,实现强有力的接收。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能有效提高波束形成的垂直指向性,能在强混响复杂深海通信环境中实现对微弱多径衰落微波信号的分集接收,误码率从16.21%降低为0.98%。  相似文献   

9.
程相波  葛勇  王伟 《科技广场》2007,44(1):50-52
空时编码技术是信道编码技术和天线分集技术的结合,而Nakagami衰落信道能够准确表示实际衰落环境。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空时分组码在Nakagami衰落信道中的性能,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为供应链协同提供了有力支持,是供应链协同管理能顺利实施的关键。研究了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主要从合作伙伴选择、合约设计的激励、协同运作和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散射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研究了散射信道的信号识别技术。选择部分受信道影响较小的特征参数并利用分集技术完成了信号识别和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粒子分集聚敛的云存储资源聚合性评判系统,采用粒子分集和聚敛的思想,首先对输入系统的云存储资源进行粒子分集处理,根据资源的特征,分成多个集合,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完成资源聚合,由于每种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所以相同类的资源可以很好的实现聚合;最后采用10个节点5种资源进行聚合实验,结果显示,粒子分集聚敛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高度聚合,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企业技术并购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并购所形成的并购方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技术资源的互补性、技术手段的价值增值效应和整合效益已经从更深层次被认知.在技术并购中,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已被学界及许多企业所重视.为了进一步研究技术并购的协同机理,对技术并购影响因素框架与互作用模式以及这些因素对技术并购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技术并购协同进行了解析,并在案例研究、文献整理和专家征询的基础上,提出了13个技术并购的协同影响因素;然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技术并购协同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最后,以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时这一模型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显示,这一模型时技术并购协同的影响因素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创新合作伙伴选择的涌现理论,构建了包括组织间战略文化协同、技术协同和组织协同的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体系,将组织间知识协同效应分为效率性知识协同效应和增长性知识协同效应.采用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对知识协同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组织间协同管理3个维度对知识协同效应两个维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组织间技术协同对效率性知识协同效应作用最大,组织间组织协同对增长性知识协同效应作用最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创新管理应该选择侧重点,在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前期阶段进行知识共享时,技术协同是组织间协同管理的侧重点,而在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后期阶段进行知识整合时,组织协同是组织间协同管理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5.
自组织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系统论,对技术转移系统进行解析,分析其内部自组织特性。以序参量的驱动机制为主线,构建了我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路径模型。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所处的阶段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我国技术转移系统的协同演化水平整体偏低,处于各子系统协同发展阶段,其根源在于技术扩散、技术中介两个子系统有序度较低且波动性较强。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技术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环境规制与协同创新耦合作用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演化进行研究,选取218家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对技术协同、能力协同和企业创新能力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引导对技术协同、能力协同及企业创新能力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披露仅与技术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与能力协同、企业创新能力演化未呈显著相关关系;技术协同、能力协同分别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层级化的背景下,后发企业的技术发展是协同创新内涵的直接体现.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创新A-U模型和模块化理论,发现后发企业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以辅助技术先发、主导技术跃升的特征.然后,通过对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企业组织模式重新整合的分析,将后发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分为契约型协同、组织型协同和战略型协同,再将后发企业的技术发展与不同阶段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化相结合,提出了两者协同演化的理论模型.对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与四川绵竹鑫坤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发展与协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验证了后发企业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协同创新模式的共同演进.研究结果显示,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化和主动选择能提高合作稳定性,加强协同伙伴的文化沟通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提高协同效率与技术进步速率.  相似文献   

18.
以文献和案例为基础,采用问卷法搜集得出影响技术并购协同的主要因素,形成了一个基于Vensim的技术并购协同SD模型来模拟技术并购协同的形成机理,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技术并购协同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技术进步速度、获取技术的创新程度、获取技术的工艺可行性、并购后企业的技术再投入、主并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链理论研究了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的过程、障碍及协同攻关机制.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内涵进行界定,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技术—产品"逻辑,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双重导向的创新特征、竞争前技术特征及广泛应用的市场特征分析不同协同过程中的障碍,从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分析其障碍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协同攻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面向知识创新及传播过程、面向技术孵化及转移过程、面向产品创新及推广过程的协同攻关机制可以化解产学研协同创新障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需要多主体协同应对,信息和知识是实现多主体协同的基础,建立多主体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应急能力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协同理论对多主体应急协同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当前多主体应急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主体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模型,并从概念模型、运作模型、实施模型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全面描述,最后,从组织、技术、法规制度三个层面对其保障体系进行了讨论。所构建的多主体应急知识协同体系模型全面、系统,体现了知识协同活动与应急管理过程的融合,该模型为面向多主体的应急知识协同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