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爱玲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对后世作家与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畅销着手,简单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及其作品。着重分析了张爱玲作品的特点及艺术风格,并对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2.
诠释弗洛伊德学说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弗氏学说的依赖性传承带给张爱玲作品明显的思想艺术缺陷,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也与此密不可分。对精神分析学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靠近了西方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3.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4.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语言创作成就突出 ,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大多自私、虚伪、变态。这些男性形象或者是在堕落腐败的生活中压抑灰暗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而压抑变态的男性。对这些形象,张爱玲刻画得鲜活、生动、传神。与新感觉派中的男性作家比较,其艺术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入手,指出她作品中透视出的独特的文化心态:“苍凉”与“悲哀”的“人生启示”,通过分析其后期作品《十八春》、《小艾》的艺术缺陷,进一步说明张爱玲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的稳固性,并对其文化心态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运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带给读者一场视觉的盛宴。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享有不同成就和影响力的作家,但在小说创作领域里他们存在着值得分析的类似的创作主旨或艺术手法:鲁迅站在启蒙主义角度对整体国民性加以揭示,张爱玲以启示的小说观对凡人软弱性加以展示;鲁迅凝聚了自身的灵魂与情感却冷静地在普通人事里寻找悲哀,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鲁迅将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统一,张爱玲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先锋结合;鲁迅用一生绝望的抗争影响着每一代人,张爱玲在世俗生活中寻找永恒的意味,影响力有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面世以来,外界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力求以文本为依据,从结构方面剖析《小团圆》的艺术得失。结构是作者对作品有深意的构思安排,它既包括如作品的起承转合等外在的结构之技,也包括如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意象创造是张爱玲小说中惯用的艺术手法,花是张爱玲小说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用花来衬托女主角生存的环境,花成为女主角命运的象征符号。张爱玲的小说把花与女子命运相联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来阐释花与女子命运的关系,花的意象有了更加广阔的所指和更深层次的拓展,张爱玲创作的花意象是对古代花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她的小说善于用细腻而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意象情境来搜集、见证殖民社会中病态的人与事,呈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凉意味。从“庸人俗事中的艺术体现”、“细致入微的细节描述”、“悲悯苍凉的美学风格”、“精巧别致的意象设置”四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15.
就作家个人经历与体验、女性意识、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张爱玲、苏青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张爱玲传记著作中,余斌的《张爱玲传》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作者能够“知人论文“地把握传主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其学理的深度和分析的精细也为他人著作所不及,书中颇多前人对张爱玲创作所未见和未发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读解张爱玲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既具有相似性与连续性,又具有差异性与断裂性。作家文化身份的异同,使其作品表现出差异性和相似性。相同的女性身份,使张爱玲和阿袁的作品具有相似的女性意识,表现为相似的女性视角、女性情感体验以及女性的悲悯情怀;阿袁当代学院作家的文化身份,张爱玲现代职业作家的文化身份,使其作品呈现出时空语境、价值取向、艺术品味的不同建构。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位游离于主流作家之外、别具一格的现代作家。在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中,她调动电影、绘画、音乐中的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形成了一种在高层次上的融叙事与造型、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的新的思维模式。她这种在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追求,大大丰富了她的小说内涵,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也被作者认为是最彻底的人物。张爱玲以她的深邃、透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因情爱及金钱而心灵扭曲的女人,她亲手扼杀了自己及一双儿女的幸福。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一种苍凉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