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一节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相似文献   

2.
曹晓 《教书育人》2005,(6):39-39
时下,公开课上的所谓“课外延伸”屡见不鲜。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语文《家》的公开课。在这堂课上,教者刻意安排了一个“课外延伸”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4.
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在实际教学交流活动中并不鲜见。那么,“借班上课”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水平呢?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情况的有效教学?李镇西老师只选择作文课做公开课,因为可以预先通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那么别的课、别的学科呢?为什么公开课会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请看《话说“借班上课”》。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作秀”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了,“包装”得也越来越精美了。对此,我却愈来愈有些担忧。有时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简直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作秀“表演”。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历来备受关注,这不仅因其在小学语文课中所占比例最大,还因为平时老师们上公开课、听课、评课也多钟情于它。笔者最近读了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章,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一年多的今天,有专家疾呼“语文课又怎么啦?”有专家为此而“深深的忧虑”。专家们所听的大多是反复试教精心锤炼的“精品课”,相当一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是耗时数月耗时不菲的“表演课”,这样的课尚且如此,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所提问题深刻尖锐,发人深省。笔者任教中小学语文二十余年,作为一线教师…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育科学》杂志2003年第13期,刊载一篇题为《听课应走出的几个误区》的署名文章,是就教师相互听课中的问题发表的评论。如今关于“公开课”的议论颇多。其锋芒主要指向“公开课”的误区,其中又主要涉及开课者,而鲜见关于“听课者”的议论。故这篇文章所指出的“听课的误区”,值得一议。一据称如今“听课的误区”为:“应付公事的听课”、“只关注主讲人的听课”、“近亲听课”以及“不重细节的听课”。所议,不无道理。问题是何以会出现这些“误区”呢?恐怕都同为什么要开设“公开课”和为什么要听这种课问题相关。如今,“公开课”已经…  相似文献   

8.
读罢《人民教育》1994年第六期《杨修式的“答教”可以休矣》一文,使我对公开课试教这一现象产生了一些思考。 所谓公开课,即在较大范围内提供给教师、教研人员观摩研究的课堂教学,是教研工作经常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笔者从事基层教研工作,参加过多次基层组织的这种教研活动,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开课,在正式讲出前都  相似文献   

9.
黎文贞 《师道》2013,(11):31-32
在公开课教学中.常常看到不少教师只注重对教科书“正文”内容的讲解与传授,忽视甚至取消书中的“图文材料”内容。而另外补充其它材料来教学。此现象被美誉为“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教几年,听的公开课不少了,确实获益匪浅。然而不知为什么,近几年却越来越“怕”听公开课。听公开课,我有“三怕”:一怕完美无缺的表演。听公开课,最怕见到酣畅流利的表演,最怕听到完美无缺的回答。因为这样的公开课,往往只能有一种原因———乏课。“真实是一节课的生命。”没有了真实这第一要素,任何优秀的公开课都黯然失色。一节乏课,老师反复演练过无数遍,学生按程式回答,这样的公开课除了像舞台剧一样向人展示外,还有什么实际价值?我们的学习毕竟不是演戏。况且,我们一天到晚在呼唤诚信,一天到晚在教育学生要诚实,讲真话。而我们老师…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月6日《人民日报》第十三版报道: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40个“好孩子”目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普教室及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该班另外29名“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  相似文献   

12.
《看戏》一课,描写了首都群众观看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这篇课文的文题是“看戏”,重点自然落在看戏的观众身上。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有的教师对梅兰芳的表演分析不透,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则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人指责为“对教材把握不准”。其实,这些教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梅兰芳的“戏”,观众“看”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开设《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开课时,讲到韩信的“暗度陈仓”,于是,在投影中显示了“暗渡陈仓”。课后,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指出:应该是“暗度陈仓”。可是,我是查阅了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汉语成语字典》,确实是“暗渡陈仓”。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顾名思义,应是公开展示的真实课堂,不是“表演课”。通过对“公开课”的观察、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探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就有些不明白,这是一堂什么样的公开课?怎么“差生”就一定会坏事呢?学校和班级的荣誉就真的有那么的重要?难道公开课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或来宾观摩的“作秀”?或许我的问号有些太多,或许我是有些不入时,或许我似井底之蛙。一堂没有让所谓的“差生”去上的公开…  相似文献   

17.
近来,笔者拜读了《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徐为章老师《感悟历史新课堂》、第6期孙振江老师《盼望真实的公开课》和第8期潘金传老师《到何时才有真实的公开课?》三篇文章。几位老师都认为很多公开课“不是真实的课堂”,只是公开课老师的“精彩表演”,是一种“作秀”过程,并且呼吁公开课要呈现真实的课堂。笔者也曾上过市级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竞赛,想现身说法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近期《羊城晚报》报道,广州一些学生家长向媒体投诉:有些学校为了使公开课上得“漂亮”,竟然不让成绩后进的学生参加,甚至以高年级学生取代低年级学生听课,而老师讲课基本照着课件背下来即可。时下,公开课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公开”的背后烙下了浓重的预演痕迹:精心准备、严密组织、反复操练。从讲授内容到教学环节、听课学生、问题回答等一切都事先设好“圈套”,只等着届时上台表演了。表面看来,如此组织的公开课多是万无一失、十分顺利,也常能引起评课者言不由衷的赞赏。然而,这样的公开课——究竟意义何在?是否真的没有缺失了呢?  相似文献   

19.
时下,公开课已成了一顿“可餐”的“秀色”,一提起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就是一场十分完美的、赏心悦目的戏剧表演,教师在欣赏完这样的表演后,一般都深有感触地说:“这课太美了,只可惜咱学不像。”这样就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如何还公开课以本来面目,如何真正体现公开课应有的价值,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程红兵的话说,就是要给人以“常态”的东西,要求真、求实,不要演戏,为此,笔者提以下建议:一、事先不要“千排万练”众所周知,演员为了演出成功,在进戏之前都要进行排练,要设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何时哭,何时笑,…  相似文献   

20.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