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莫言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生死疲劳》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拟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生死疲劳》中的主要人物蓝脸和西门闹的原型,研究这些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可以给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莫言、阎连科一直都是面对乡土而执著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民族和土地的热爱和关注,他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为了生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人”身上。他们的小说总是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本文对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阎连科的《丁庄梦》.两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种叙述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已逐步走向世界。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于2006年,2008年葛浩文翻译出版的英译本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对于这部巨著,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译界较少有人对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成功,从翻译角度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良好适应和选择。为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例,对揭示"译者中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在《生死疲劳》中,月亮反复多次出现,成为具有隐喻和象征作用的重要意象。月亮及月光下呈现的一切,具有庄严与魔幻、唯美与丑恶并置的特征。月亮承担着莫言对当代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负载着对人性丑恶堕落的批判,并象征着超越困境的大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电话采访时,在自己众多的作品中推荐的是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读过这部作品的人自然会联想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确,这既是一部对中国古典神怪小说继承的作品,又是一部魔幻当代史,但它更是一部借鉴了国外魔幻现主义的中国式长篇历史小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借鉴与创新。笔者将从叙事方式、结构形式、语言特点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挪威的森林》由一系列依靠死亡而连接成的生死链条构筑了整篇小说。死亡是叙事线索、叙事动力以及叙事内容,小说的死亡观既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莫言《生死疲劳》通过蓝千岁、蓝解放、“莫言”三个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讲述填补宏大叙事中语焉不详的普通个体生存状态等历史空隙,重构有别于主流正史的“个性化历史”。蓝千岁和蓝解放的“交谈性叙述”讲述蓝脸的单干故事,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自由的剥夺;蓝千岁“叙述自我”裂变成几个“经验自我”追忆西门闹六道轮回的悲剧命运,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生命的摧残;“莫言”作为叙述者,其“介绍性叙述”质疑历史的无情和人性的扭曲。三个叙述者的讲述凸显“个性化历史”中的人性因素,藉历史的荒诞造成普通个体的悲剧来反思荒诞历史进程中扭曲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1.
莫言文学作品《红高粱》富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方言词汇,是传承和传播山东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将传统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审美调节、审美共情、审美再现等美学翻译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对《红高粱》中山东方言词汇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呈现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方言翻译新范式,可有效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6次转世投胎,分别以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的视角洞察了西门屯50年间的社会变化,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关联.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运用荒诞主义叙事手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分析小说中荒诞性的表现,探析其原因所在,解读了荒诞背后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的英译本也大受欢迎。 Howard Goldblatt 的翻译迎合外国人的思维、观念,却又不失原著韵味,这是因为译本中有关形象的处理顺应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认为,利用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性解释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特有形象的处理十分恰当。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获奖与其文学创作路径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域文化的创作视野、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自我与艺术的超越,经由这些路径,莫言走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目前为止,他所有作品的英译本都是美国翻译家兼汉学家葛浩文教授来完成的。其中莫言《丰乳肥臀》英译本曾被美国汉学界认为"比原著写得更好"。基于此,本文对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红高粱》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女性的觉醒,这使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对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与莫言的《红高粱》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