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辞达”的概念最先由孔子提出,苏轼对此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指出文学创作做到“辞达”并不易,并且遵守“辞达”并不是不要文采,恰是文采最自然的表现。这一理论是苏轼一生散文创作实践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苏轼所论的“文”既包含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又包含写作学意义上的文章。至“绚烂”者至“平淡”、文如其人、“辞达”的关键在于辞能达意,这是苏轼所提倡的“为文”的三个命题,它们讨论的是文风与人格、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辞达说”是苏轼后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文论。“辞达”的说法源自孔子,但苏轼却做出了独特的发挥。他认为“辞”之“达”决非易事。一难难在时“物理”、“物之妙”和“已意”认识不易;二难难在已认识到,表达更为不易,非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可。苏轼这一观点是针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给文坛造成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有力地纠正了当时“千人一腔”的粗陋文风,有效地保证了宋代散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世贞早年重“辞修”,晚年承继孔子、苏轼“辞达”论,以境界、自然阐发“辞达”之旨,将“辞达”提升至一新高度,袁宗道等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存有误解,以“辞达”反驳王世贞,实有隔靴搔痒之嫌。  相似文献   

5.
论苏轼"应物无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但苏轼的“应物”思想注入了灵动圆通的思维方式和轻视忧患的旷达之气.显示出其精神“达”而非“刚”的一面。旷达超脱的气质,积极进取的姿态,开创出了阔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散文的语言上提倡意尽言止,主张"辞达"。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有两个阶段:一是"求物之妙"要"使是事了然于心"的阶段,即认识事物事理并能牢记于心上;二是"了然于口与手"的阶段,即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心中对事物事理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来而成文章。这样,才是真正的"辞达"。可见,苏轼的"辞达"论已赋予了孔子"辞达"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大家。他一生饱经坎坷,备受折磨,是唐宋文人中人生经历最为曲折复杂的一个。苏轼的思想一般认为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都对他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他钦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生活,特别是在处于逆境之时,他又更多地表现出佛道两家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洒脱态度。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创造及其人格魅力--纪念苏轼逝世9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中国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大豪、旷世无双的全能作家,人格是苏轼灵魂的支撑点,是他生命的真谛,突出表现在正直、真诚、爱民、忘我诸方面。苏轼的业绩辉煌于当时,也启示于未来,他必将对我们今天的“先进化”和“精神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词赋、书法、绘画等领域,苏轼均以其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凝聚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特色”。苏轼曾令历代学子为之赞叹,也令海外学为之倾倒。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好拿苏轼“说事”;苏轼及其作品也总能为海内外专家提供研究、考辨的新课题,并且总是伴随着没完没了的争论,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资料与专),精彩粉呈,美不胜收。于是《中国苏轼研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他坚持“大我之利”,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在“从众”与“从己”方面,他独立特行,力排众议,不随波逐流;在“悲观”与“乐观”方面,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3.
谪居黄州是苏轼踏入仕途后思想发展过程中最为消极的一个时期,然而,他毕竟尚在有为之年,其立身行事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仍然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祖训和“三不朽”的人生价值取向。他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但这些,他是以一种极其隐微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不仅在诗、词、散创作方面取得重要的成就,而且其诗歌理论亦自成体系,且多真知灼见。仅就其诗歌创作论来说,主要有:倡“有为而作”,重“以意为主”,贵有感而发,重“博观”、“多为”的创作准备,追求“辞达”“自然”的艺术表现。内容丰富,论述精辟。  相似文献   

15.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几乎是所有论家的一致意见。当然儒释道三家对苏轼的影响并非均衡发生,而是随着他人生际遇的不同各有轻重,这几乎也是所有论家的一致意见。在苏轼思想嬗变的过程中,“乌台诗案”所发生的影响尤为人们所关注。很多的论者将“乌案”视作苏轼思想及创作的一个转折点。笔者以为:“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上不成熟的产物。唯此,乃造成他一生的第一次跌荡,从而造成他思想及创作的质的飞跃。笔者拟从“乌台诗案”前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探讨“乌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界一贯祟尚学问家的“道德章”,“道德”永远放在“章”之上。大奸臣严篙的字不是写得不好,可是书林书碑中不会收他的字,大汉奸汪精卫的诗写得也不是没有一点功力,可是谁会称他为诗人?苏轼说“如其人”,可谓一语言中的。为人不好,章再好也臭了。所以要做学问必须先学做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章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的综合表现,思想品德有欠缺,章就好不了。  相似文献   

18.
苏轼美学思想的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游”。苏轼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真正体现了“游”的理想,而且他的“游”带有十分明显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游”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将其推向高峰的是苏轼。苏轼将“游”看作是审美的必要方式。所谓“游”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动”,即游动的意思;二是“戏”,即游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