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实际出发,审视了古代中国十分复杂的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民族间的战争与民族融合对我国统一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澄清了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某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得出了今天我们不应重蹈以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创造民族大融合条件的覆辙,而要靠党的民族政策来加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突出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贯穿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充分反映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的内容,以揭示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缔造和发展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史主流。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始终贯穿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客观地展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以昭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材,对中  相似文献   

3.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阅读》2005,(1):36-39
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专题指导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还包括中国古代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等基本知识。 传说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构成了以后华夏族(汉族前身)的主干成分。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要充分注意有关民族史的内容,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复习时可采用空间方位与性质归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东北、北、西北、西南、东南几个方位掌握边疆的民族分布和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和管辖。然后,再按性质归类掌握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和战关系。 论从史出。没有牢固的史实,就无法阐述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过政权。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它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不仅是政权之间的关系,更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尽管有不同类型,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鲍坚勇 《中学文科》2007,(10):139-139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然而在古代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统一与分裂构成了各民族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不仅给学生而且也给很多教师带来了困惑。那么在古代史的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国内各民族间的民族纷争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清中华民族与自身各个民族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内各民旗间的纷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俭 《山东教育》2000,(17):41-4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正确理解和认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广大学生养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心理中塑造各民族大团结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对于较复杂的民族关系史应该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明确的认识: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基本认识 (一)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主要表现在: (1)我们伟大祖国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疆域辽阔、资…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考察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的历史依据谈论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自然涉及国家对国家、民族对民族的压迫与反压迫斗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地广人众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古代、直至明中叶以前,凡对当时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斗争,一般来说,大抵皆属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更确切地说,它主要发生在曾经处于对立时期内的汉族王朝同其他各民族政权之间。因此,古人所称的爱国  相似文献   

11.
地理条件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尽管有时候互相攻伐,兵戎相见,有时候“和亲”通好,会盟互市,关系亲疏不定。但总的趋势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不可分离。形成这一民族关系特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所谓地理条件,是指与某一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与民族的形成、民族间的差别以及各民族间的交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是:北部有广袤的大漠,西及西南是群山峻岭,东及东南濒临浩瀚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就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他们提出的意见,归纳为几个问题,简介于下: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族之间有过友好的往来,但也有过民族压迫和民族战争,究竟哪种关系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呢?翦伯赞、吕振羽、岑家梧、陶明等同志都认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在各族劳动人民之间本质上是不存在着剥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许多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术界百家争鸣,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进行探讨,突破传统研究的理论框架,勇涉禁区,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和原则性的意见。已开始逐渐摆脱苏联史学理论模式和中国传统史学观念及注经式的研究方法,能够具体地历史地和实际相结合地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发展的状况,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变  相似文献   

15.
[高考导向分析]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等内容。在历年的高考考查中有一定的比例。例如’98的“中央政府管辖题”和“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会有所反映。在对本专题的复习中,必须明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认识古代民族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战争,而是一国之内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认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专题知识体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通过友好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互相交流,互相依存,形成一种伟大的力量,共同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促进中国历史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我国国内民族关系的主流。但是,在我国古代阶级社会里,各民族之间,也有隔阂和偏见,甚至以兵戎相见,发生冲突和战争。其中有汉族统治者剥削压迫少数民族的事实:也有少数民族统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 ,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 ,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友好往来 ,共同建设祖国 ,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 ,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 ,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 (鸦片战争前 )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 ,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 ,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纵向线索梳理  …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史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各族人民支好相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的民族间的战争、对有关历史人物要科学、公正的评价;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进行民族关系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解放三十二年来,学术界特别是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的同志,一直就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获得了可喜进展。其标志是:在如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这个关键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同志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因为要想正确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关键就在于对历史上的中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大家都认为,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是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还是讨论古代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