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慧玲 《云南教育》2007,(10S):29-30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论语》激趣,揭题质疑 1.激趣揭题:大家看。老师手中的这本书——《论语》,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就曾经依靠《论语》连续担任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的宰相,有大臣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老学究,不学无术。只读《论语》这部书,当宰相不适合。宋太宗不相信。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  相似文献   

2.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一、《论语》激趣,揭题质疑1.激趣揭题:大家看,老师手中的这本书——《论语》,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就曾经依靠《论语》连续担任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的宰相,有大臣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老学究,不学无术,只  相似文献   

3.
虚词,古人也称虚字,因其意义比较抽象,不能单独成句,其作用常被一些人忽视。相传,宋太祖就曾小看虚词。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来到朱雀门,赵  相似文献   

4.
宋太祖暴亡 ,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其弟赵光义 (宋太宗 )在“烛影斧声”之后继位。六年后 (即太平兴国六年 ) ,宋太宗又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布了“金匮之盟” ,内容为 :太祖之母昭宪杜太后生前曾嘱咐太祖死后将帝位传给其弟光义(其实“金匮之盟”内容还另待商榷 )。其具体过程《长编》卷 2 2根据《太宗实录》和《三朝国史》记载为 :赵普主动提出“金匮之盟”一事 ,太宗根据其线索在宫中发现了金匮 ,并将其中誓书公布 ,赵普亦随之恢复相位。对于这个“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史学界大都持否定态度 ,尤其是在张荫麟先生提出其…  相似文献   

5.
赵普,是北朱初年的著名宰相。史载“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于敕命”.①宋初的集权和统一事业,与赵普的为政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宋初政治,不能不注意赵普。本文不准备对赵普作出全面的评论,只是试图对赵普的家世及其早年的经历加以考辨,从而探讨当时的社会对于赵普产生的影响。一、赵普的籍贯和迁徙赵普的籍贯,在宋代史籍中,至少有五种说法。1.《宋史》卷256《赵普传》(下称宋史本传)记载他是“幽州蓟人”.《东都事  相似文献   

6.
赵普,宋初名相,在太祖朝执掌中枢大权达十四年之久,被宋太祖称为是共取共创赵宋天下者研究他的思想,对研究宋初政治极有帮助。 赵普平生著文不多,留存者更属寥寥。这给我们探讨赵普的政治思想,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只能根据现存的一鳞半爪的零星资料,作些初步探讨,以期能反映他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的设计极为关键。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导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炬。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对宋太祖赵匡胤说:‘臣凭借半部《论语》帮助主公得到天下,再凭借半部《论语》帮助主公治理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2004年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十二月癸未"条云:"(宋太祖)幸中书省,视宰臣赵普疾."[1](p.236)此处标点有误,应该标为"幸中书,省视宰臣赵普疾".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45):31-32
在北宋早期,曾发生过两次皇位继承风波,一次是众所周知的"烛影斧声"宋太宗继统疑案,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真宗即位时期。首先,本文考证宋太宗即位时留下的千古谜团。在考证大量文献资料后,大胆得出宋太祖死于宋太宗的谋杀,宋太宗非法即位的结论。其次,本文以真宗继统风波为切入点,分析朝廷中各种政治势力在立储问题上展开的角力,以及宋初确立的皇位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宋太祖于乾德三、四年间所说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并不能视为他对文人的真正重视。相反,无论乾德三、四年之前或之后,宋太祖对文人均表现出较为轻视的态度。这主要是由整体文化水平的低下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元988年,有人向宋太宗打小报告,告发刚刚出任宰相不久的吕蒙正,说他挟私报复。宋太宗一听,极为重视,马上召见告发者,细问端由。原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知州张绅被举报贪赃枉法,吕蒙正派人查证后,将他免职。告发者说:"陛下,张绅家境  相似文献   

12.
经历唐末五代动乱,正处唐宋变革之际的文学重新置于强力皇权下,在摆脱失落和低谜的道路上,更易被皇权左右.本文试通过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三朝时期皇帝对文学的不同态度,探讨皇权因素对文风变动之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更"是指夜晚十一点至一点,因此"三更"就是"半夜".那么,为什么把"三更"和"半夜"连用呢?这岂不是重复了吗?原来,"三更半夜"这个俗语有阴谋的含义在里面.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有三人都中了进士,状元是胡旦,省元(第三名)是赵昌言,同榜中还有一位叫董俨.三个人都做了官,胡旦任起草诏令的知制诰,赵昌言任工部侍郎,董俨任掌管财政收支的度支副使.赵昌言和时任掌管盐、铁、茶专卖和征税事宜的盐铁副使陈象舆关系很好,因此,虽然陈象舆不是赵昌言同年进士,但也加入了这个集团,结成了"科甲朋党",成为当朝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要政敌是当朝宰相赵普和太子元僖.  相似文献   

14.
<正>学者周勇曾经谈到,他年轻时对孔子有过诸多的"肆意妄言",但是在用心研读之后,又觉得那些言论是极为空洞、无甚心得之语。这种态度的转变也犹如孔子思想所遭遇的历程:既有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  相似文献   

15.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后主李煜亡家败国,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独揽禁军日常训练、调动和将校任免权,还是战时或御驾亲征,或居中遥控,不授大将以重权,都表明宋太祖是“将从中御”的始作俑者。“将从中御”是宋太祖就宋初具体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采取的针对性很强的举措,也取得了巩固北宋政权的良好效果。宋太宗在主客观诸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机械地照搬“将从中御”,加剧了宋军在对辽战争中的惨败,遂难逃后人诟病。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踢球运动在京城开封城里非常流行,当时,不仅老百姓喜欢踢球,连平时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球迷".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徽宗赵佶就是北宋历史上的著名"球迷"皇帝,要说起他们踢球的故事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相似文献   

18.
以愚困智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相似文献   

19.
先来了解几个人物---
  康熙皇帝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宰相赵普将《论语》烂熟于胸;
  钱穆九岁能背诵《三国演义》;
  巴金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
  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20.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家人在背地里打开他的书箱,发现他每次处理国家大事时,回家翻阅的那本册子,竟然真如其说,是半部《论语》。自《论语》诞生以来的2000年间,中国人把这本书不知研读了多少遍。它在东方文化史上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