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诗作和人品非常追求自然。本文分析了陶渊明前后期的诗作,对其人生转折方式进行了阐述。陶渊明早年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以用世的态度在进取中求索,是一个有功业追求的“儒士”;后期追求自由退出官场,隐居田园,成了一个淡泊名利、自耕自足的隐者。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写出了不朽的华章,成为文学史上的“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首先是一个写作方法问题,是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跟“运动”不“运动”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以文为诗”应“载道”问题就更是如此。陶渊明要表达的是现实人生中的真情、真境,而“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自然朴实,无需雕饰,正好应和了陶渊明的这种需求。所以“以文为诗”由陶渊明发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重要的组诗。自从鲁迅先生把组诗中的“精卫衔微木”誉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人们便常把它与《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作品并尊为表现诗人“不屈的意志”的咏怀诗。如有一部文学史认为:“‘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一部影响广泛的陶渊明论著亦指出:“陶渊明‘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诗中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  相似文献   

5.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 ,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短短不足二百字 ,逼真传神地把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语言朴素洗练 ,平淡而寓意深刻 ,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钱钟书先生说 :“‘不’字为一篇眼目。”一语道破 ,恰如其分。一个“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人格 ,不愧为本文的一个传神之笔。其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即把陶渊明排除在名门贵族、显赫家门之外 ,不仅不知出身 ,又不知籍贯。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 ,魏晋时期崇尚玄学 ,清淡是…  相似文献   

6.
《归园田居》第一首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相似文献   

7.
陈婕 《现代语文》2006,(7):29-29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以五柳先生之名写的自传。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先生的自画像。短短的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竟能逼真传神地把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足见陶渊明的文学功底之深。文章语言朴素精练,平淡而寓意深刻。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  相似文献   

8.
佘娟 《辅导员》2009,(13):107-107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许多人心中的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然有极大的力量,却没有发挥出来。”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罗森塔尔效应”。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以下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天然去雕饰”的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椿公案为人们所熟知。当时有人作文论及陶渊明,认为他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浑身是‘静穆’”。鲁迅先生对此表示异议,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以陶诗《述酒》、《读山海经》等证明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为后人经常引用的著名论断:“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从某种意义上说,《咏荆轲》这首诗的重要性便在于,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淡泊”  相似文献   

10.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实用性的文体。它的渊源百家说法不一,但是不影响“序”这种文体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应用广泛的文体。陶渊明序文数量是魏晋南北朝诗人较多的,其诗文序可以分为:赠答、闲居抒情、感事而发三类,这三类序文传达了陶渊明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研究陶渊明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2.
“猛志固常在”吗?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家居——出仕——归田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嬗递发展,大略可见陶渊明“猛志”的承继性与变异性。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并不是小老头,他和一般年轻士子一样,有豪情也有猛志,还自信有将之付诸实现的勇气和力量。他心中的歌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年轻的心也幽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其散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但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竟出现了九个“不”字。这九个“不”字,堪称全文之眼目,言简意赅的刻画了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形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连续出了好几本书 ,可以说是比较著名的思想文化方面批评家丁东 ,不知是怎么回事 ,在只有 10万多点字的小册子《精神的漫流》中 ,粗略地统计 ,出现语文常识性的错误就有十多处 ,与他的大手笔批评家身份太不相符合。仅举几例 :一、“真是饿得前心贴后心” ,人只有一个心 ,怎么能出现前后两个心呢 ?一般的说法是“前心贴后背”。二、“过去读陶渊明的《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这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也是中学语文中传统教材 ,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怎么会“张冠”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头上去呢 ?三、“这个群体中很可能还…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7.
追日者赞     
《夸父追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神话,夸父为追赶太阳,在中途干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对于追日者夸父,历来就有嘲笑他不自量力的俗见,独有陶渊明写诗赞颂他敢于与太阳竞走的勇敢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双林,功竟在身后。”一个壮士在大地上奔跑,去追赶太阳。他便是夸父。正是为了追上心中的神——太阳,他不停地赶啊赶,口渴了将河  相似文献   

18.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文章不足二百字,却逼真传神地写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文章多处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文中“不”字为文章眼目,从“不”中可以窥见先生的形象,“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出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爱好、人格,是本文的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19.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人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