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王家芳 《教师》2011,(10):23-23
《秋的畅想》是一次幼儿园大班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是当幼儿经过自然美景、自然现象学习后,联系幼儿生活而安排的一次学习活动,意在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关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本次学习以回忆秋、观察秋、研究秋、分析秋、创造秋为主,旨在培养幼儿自主实践的能力,激发幼儿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秋的畅想》是一次幼儿园大班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是当幼儿经过自然美景、自然现象学习后,联系幼儿生活而安排的一次学习活动,意在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关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本次学习以回忆秋、观察秋、研究秋、分析秋、创造秋为主,旨在培养幼儿自主实践的能力,激发幼儿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学弈     
沈思彤 《辅导员》2014,(13):85-85
时间:春秋时期 地点:弈秋的府中 人物:弈秋、大徒弟阜南、二徒弟凌志、随从 第一幕 [阜南、凌志两兄弟来到弈秋府上,请求弈秋教他们下棋,弈秋见他们两人十分有诚意,便答应了] 弈秋:(指着桌上的一盘棋)这盘棋局,谁可解?  相似文献   

5.
秋思     
南国的秋,来得很轻,很静。来不及感伤,来不及惆怅,对夏天的怀念已被裹在厚厚的衣服里。秋悄然迈开了她的脚步,让人体会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足音三记     
在天高云淡的秋,在清凉爽洁的秋,在万物成熟、丰收的秋——听一曲秋歌,于足音三记中觅成长之足迹,让你我——我们,所有曾经的小孩都沉醉在如秋般静美丰实的文字中吧。  相似文献   

7.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骚人墨客对其吟咏歌颂。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但他颂秋的角度又与众不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可谓秋有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可谓秋有形……郁达夫慧心独具,主要来品秋的“味”,正所谓“清净悲凉好个秋,慧心品得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笔,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他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他对北国之秋的热爱首先源于他独特的故都情结。文章…  相似文献   

8.
秋是郁达夫表达感情的点,特别是故都的秋,不仅是因为看不饱、尝不透北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更是因为北国之秋的深味,这种深味和作者的性格情趣、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9.
学弈     
正时间:春秋时期地点:弈秋的府中人物:弈秋、大徒弟阜南、二徒弟凌志随从第一幕【阜南、凌志两兄弟来到弈秋府上,请求弈秋教他们下棋,弈秋见他们两人十分有诚意,便答应了】弈秋:(指着桌上的一盘棋)这盘棋局,谁可解?【两个徒弟看了看,都摇了摇头,有些沮丧。】弈秋:(微笑)不会才要学,若你们用心学习,棋艺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阜南:(十分恭敬)弟子谨遵师父之意。  相似文献   

10.
“轮子秋”是青海土族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少有学者对“轮子秋”保护进行全方位地分析。通过着重对“轮子秋”的概况、功能等进行归纳与分析,文章提出了对土族“轮子秋“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高中生》2012,(34):18-19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  相似文献   

12.
乡野秋韵     
随着夏的脚步渐行渐远,秋的纤手终于搭上了家乡的肩膀。山村的乡野,把秋的清凉、秋的气息、秋的色彩、秋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家乡的秋韵,像一曲舒缓、优美、叫人身心宁静的古典音乐,让你时时感到一种温情,却不火烈,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体味得到。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秋,悲也.”多少文人墨客在诵咏秋时,总会让孤雁南飞、猿猴哀鸣、黄菊凋零、落叶萧萧等等意象与秋相伴,目的是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来烘托秋的寂寥、悲凉.可是文学创作是个百花齐放的大舞台,有悲秋伤感,就一定会有乐秋的豪迈,作者的经历、阅历、思想、志向的不同,呈现出的景就会不同,情自然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16.
秋歌三唱     
《地理教育》2013,(9):33-33
秋景 秋的天空湛蓝明亮 秋的大地赤橙金黄 秋的果实丰硕饱满 秋的花朵娇艳馨香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19.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20.
<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李清照眼中的秋,是悲凉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是壮美的秋。我对秋的爱,和刘禹锡有几分相似,因为,家乡的秋总是那么美!家乡的秋,是丰收的秋,是恬静的秋,是壮美的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简单的诗句正是家乡秋季的真实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