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2.
巴金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巴金对饱受旧礼教、旧制度毒害的女性寄予同情,对敢于同旧制度抗争、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寄予赞扬,巴金同时希望那些争取自由和价值的新女性能承担起女性应有的责任。巴金的女性观是复杂的、矛盾的,这与巴金的家庭教育、个人信仰等复杂的思想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世纪老人巴金在现当代文学的画卷上留下了数十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创作前期,其理想的女性形象在中篇小说《海的梦》中已初现端倪,在《爱情三部曲》之《电》中完全成熟。本文拟从《海的梦》的女主人公里娜着手,通过分析作品展示其崇高的人格魅力,了解巴金写这部作品的意义,并由里娜对以后巴金创作的女性形象的影响推知巴金前期创作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雏形就是里娜。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家》,通过演绎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命运,深刻揭露了传统专制制度和伦理道德等毁灭人性的罪恶。生活在"五四"时代,巴金深受新文化的洗礼,并吸收了西方文化丰富的营养。但是,像巴金这样一位在典型的封建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家》中古典意象梅花与小说三位女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窥探巴金骨髓里融渗的传统文化,突显巴金本人"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5.
巴金有过短暂的留法学习,法国文学影响了巴金的创作,然而大多情形下,巴金并没有表现出文学学科的自觉、理论的探索,他以独立的方式理解卢梭、雨果、左拉、罗曼·罗兰.左拉及其<萌芽>对巴金一个阶段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巴金的创作方向,然而巴金并没有对左拉的自然主义表现很大的兴趣.罗曼·罗兰的大革命戏剧对巴金认识法国大革命发挥了一些影响,巴金虽则喜欢罗曼·罗兰的大革命戏剧,然而对法国大革命问题,巴金以安那其主义视角作的认识与罗曼·罗兰创作的表现意旨甚是有别.  相似文献   

6.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早期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中包含《家》《春》《秋》三部作品。简要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内容梗概及人物形象,并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女性意识影响因素及女性书写。通过分析及研究,意在深入了解女性意识及女性书写,阐述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女性形象的塑造构成其创作特色,影响其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男作家往往居多。巴金,就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一位。他塑造的系列女性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形象的变迁与作家融铸其中的审美理想,恰好反映出巴金心灵深处虔诚、纯真的女性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8.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青年女性形象系列,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同时,这些青年女性的遭遇和抗争,也昭示出树立独立、平等和人的觉醒的现代文化意识才是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201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新版的《巴金全集》将新增6到9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周立民告诉记者,"此次将增补大量此前从未披露过的书信,以及一些对于巴金研究十分重要的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10.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11.
《文学知识》1958年10月8日创刊时,成为当时“三刊两校”拔巴金“白旗”的第二刊。姚文元将巴金认定为应拔的“白旗”。《文学知识》从创刊号起,设置了《大家来讨论巴金作品》专栏,针对两个“三部曲”,展开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巴金的作品,特别是《激流三部曲》,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应抹煞的,巴金在新文学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巴金笔下的"F地"即福建,具体地说是闽南地区一带。20世纪30年代巴金4次走进福建的闽南地区,尽管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这块土地却给巴金留下美好的回忆和深切的依恋。巴金借助小说形式,于《新生》《雷》《电》《星》《春天里的秋天》等作品里讲述了"F地"的英雄战歌和青春故事,表达了他对那些"为着理想而牺牲个人的一切"的安那其主义者的同情和赞赏,也表达了他对普通人生命状态的关注。有关"F地"的创作,具有典型的巴金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巴金早年诗歌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关注丧家的小孩,抒发对压迫者的愤恨与反抗,探寻理想与光明,具有直面现实、人生、世界的眼光与胸怀,这与巴金的其他作品形成"互文"关系。巴金早年诗歌以明心见性的方式,非常直观地展示出巴金的人生追求与情感基调,这为理解他的其他作品与他的性格气质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注脚。需要更多地关注巴金早年诗歌的意义与价值,以完整呈现一个丰富、伟大、悲悯的巴金。  相似文献   

14.
巴金说1955年7月号《文艺月报》印数"二十多万份",这与实际十五万份的印数有出入,巴金对《文艺月报》印数"二十多万份"的说法从何说起,这说法是否有背景和来历,这是个待解之谜。事实表明,1955年7月号《文艺月报》的印数突变与张春桥有着极大关联。解释《文艺月报》1955年7月号印数之谜,及由此将相关事件一连串揭开,可助于对巴金结怨于张春桥的事实清楚地了解;而只有清楚了他们结怨的原因,对巴金向张春桥、姚文元"亮剑"的来龙去脉和他"文革"中的遭遇等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5.
巴金作为思想改造对象在《团圆》的创作中,思想并不是在自如的空间运行的,作品显得滞涩、沉重。《英雄儿女》的作者毛烽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写革命文学,在创作空间中是较为自由的,作品流畅,基调比《团圆》明亮得多。《英雄儿女》比起《团圆》显得通畅明快也与文体有关系。小说《团圆》中有很多叙述、议论,全篇采用的基本上是间接叙述。电影《英雄儿女》就得考虑直观的表演效果。《团圆》的人物处理是分散形的,《英雄儿女》的人物处理是向心形的,还充分调动了电影的声像艺术手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6.
对巴金、马宗融和毕修勺3人或创作《萌芽》或翻译《萌芽》的过程及受左拉的影响进行梳理。指出法国作家左拉创作的长篇小说《萌芽》从20世纪20、30年代起多次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巴金于1933年创作了中篇小说《萌芽》,巴金好友马宗融在1935—1945年翻译了左拉《萌芽》,之后翻译家毕修勺在20世纪50年代也翻译了左拉的该书。3人彼此相识,又都有留法经历,"对左拉的作品的喜爱"这根纽带促使他们通过创作或翻译的文艺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巴金是一位紧跟时代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根据他在解放前创作风格的演变。可归纳为四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刘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3,(9):109-110,113
霍桑通过揭示主人公海丝特所处的清教男权社会“边缘”地位,深刻地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极为普遍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海丝特的人生逆境坚强抗争与男主人公对命运无奈进行对比,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总是以女性作“客体”的观念,在自己想象中建构的“红字”世界里替海丝特赢取了一个“主体”地位,正是通过海丝特这样一位女性人物的塑造,让人们认识了解到了作者内心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