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得罪显官豪门而被罢官。擅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他的题画竹诗与竹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其题画竹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名句,使郑板桥的题画竹诗更显示出鉴赏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6.
清代画家郑板桥总结他画竹的经验,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8.
爷爷的竹林     
<正>四川多竹,我们家房子周围竹多。竹的种类有慈竹、斑竹、苦竹、硬头簧、牛儿竹……慈竹最盛。是爷爷从青少年起栽下的。爷爷爱竹,缘于古人对竹的赞美。他文化程度不高,就是个初中生,但不妨碍他爱诗——古诗。不知他从哪儿找来那么多古人咏竹的诗词,一一抄下,贴满堂屋(城里叫客厅)。譬如宋朝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似文献   

9.
走进王世红的办公室.直接闯入眼帘的是他窗后的一片翠竹。因为喜欢竹子,所以对竹子怀有特殊的感情。爱竹之人定然有着像竹一样的君子之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想起了苏东坡的这句诗,想起了竹的高风亮节,想起了属于倚竹人的那份高贵品质。于是,我带着欣赏与尊敬的双重感情采访了这个在人生路上一帆风顺的智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把自己比作牛。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诗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唐代诗人杜甫以种松伐竹的日常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王金涛 《师道》2014,(5):6-8
我喜欢读郑板桥的诗。也喜欢品他的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那风中的“瘦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自喻也是“一枝清瘦竹”,人瘦,但精神,所以没作渔竿,而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1997年7月,带着几许彷徨与不愿,我总算读完了中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前夕很想被“保送”。甚至想自费考读海州师范大专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2.
诗竹画是一种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对于它的历史和现状尚无明确的范畴和定位,充分发展诗竹画不但是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拯救,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也是一门体现文学(诗)和美术(画),需要认真深入地去研究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3.
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以深厚的内涵,倾注大量的溢美之词。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诗歌。《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已开始将竹赋予君子的品行。《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曾暂寄别人空宅中,便令家人在里边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王子猷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如张九龄的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无。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这种“高节”,切合竹子…  相似文献   

14.
天真烂漫     
南宋灭亡后,有个姓郑的文人改名思肖,表示不忘赵宋王朝。元初,他作为南宋遗老,隐居在苏州城南报国寺中。他在报国寺四周种庄稼、花草,特别爱种梅、兰、竹、菊。他能诗善画,尤其擅长画兰花,上门向他求画的人很多。县官很想得到一幅兰花,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16.
说到郑板桥,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竹子!的确,郑板桥笔下的兰、竹外显清雅,内含寓意,以致流芳百世,家喻户晓。除此之外,他还善诗能文,果敢机智,为人正直,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厕家,也是乾隆年间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个被称作伐竹翁的人,名字叫赞岐造麻吕。他常上山伐竹,拿来做笼子,维持生计。有一次他在伐竹时,看见有一根竹子发出亮光。他感到奇怪,走近一看,原来这亮光是从竹筒里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山水田园诗在内容和描写对象上都对前人之诗进行了拓展,而在描写对象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个人喜好和强烈的主观色彩,有着深刻的用意。在众多的意象中他对竹子情有独钟,终身以竹为伴,以竹为师。写竹之诗更是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墨君堂记     
苏轼的表兄弟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是一个爱竹之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文同早年在永泰故居的竹林深处建立起一座“墨君堂”。在这里,他采撷竹的风采,领略竹的风骨,描绘竹的神韵,吟哦竹的情思,自比竹的节操。为此,他特地请与他性情相投、人品相近、爱好相同、感情笃深的苏轼为他写下了这篇《墨君堂记》。  相似文献   

20.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的一位文学家,所著<竹隐畸士集>中存世之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赠答诗、戏谑诗、羁旅行役诗、送别诗、挽诗几类,展现出其坎坷多艰的人生历程和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