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清照的词把“愁”作为主调 ,谱写着千百年来令人潸然泪下的愁歌。有“惜春愁国” ;也有“相思愁爱” ;更有“愁己悲国”。在“愁”的同时 ,流露着忧国忧民的豪迈之气。这种闲愁别恨伴随了她一生 ,为世人传诵  相似文献   

2.
乱世中的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衡 《教育文汇》2004,(4):50-56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  相似文献   

3.
奶奶烫发     
操劳了一辈子的奶奶被爸爸从乡下接到县城和我们一起住,安享晚年。奶奶样子慈祥,也不显老,可是满头白发。她总是摆弄她那些稀疏的白头发,真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啊!  相似文献   

4.
莫愁重考     
莫愁女在我国,确实是历史悠久、影响甚大的文学故事人物。从现有资料看,莫愁女的名字及其故事,最迟出现于南朝的刘宋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历时一千四、五百年,她(们)一直被咏于骚坛,传于人口。就以今天的情况来说,那位婷婷玉立在南京莫愁湖公园荷池中的采桑女(金陵莫愁的塑像)及以她为名的莫愁湖,可以说已是蜚声中外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久传不衰的莫愁女儿,由于误解、误传以及“多莫愁”的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是宋代才艺超拔、情感丰富的杰出的女词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坎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她以女性全面独特的视角和柔婉细腻的风格,对词的抒情艺术进行了大胆创新。特别是对“愁”的描写,达到了淋漓尽致、游刃有余的程度。她拓展了写愁的范围、角度,使写愁词的内容、主题、感情得到了升华;她扩大了写愁的艺术、方法,使写愁词的语言、手法、风格得到了创新,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宋代词坛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和《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一个“愁”字,但“愁”的内涵迥异。这反映出李清照生活经历的重大变化。《醉花阴》是她的前期词的代表作,《声声慢》是她的后期名作。笔者试就这两词中所写的“愁”字的内涵进行比较,来粗浅地探讨一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不同风格,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9.
海棠香     
李清照是以一首《声声慢》而被人们记住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李清照便成了“愁美”的化身。然而我们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的人生也曾有过很多欢乐的时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一首六句的小令中,早期生活的欢愉和心境,常常把读者带进一个美好的天地中。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可是她并没有按传统的规矩识文断字,娴熟针绣,然后待嫁。她饱览了父亲所有的藏书,使自己在诗词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宦门第政治活动的濡染,更是使…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朵奇葩,被当作了愁的化身。李清照词中的"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她用几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温婉、多情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打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画卷,其中不乏有抒写愁情的典范: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妙!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哀鬓已先斑”,将国愁、家恨融为一体,妙!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其夫遽然病逝,亡国之痛、丧偶之悲给了她以沉重的感情负担,如何渲泄和抒写心中的愁情,《声声慢》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不论是秦观的“自在飞花轻如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还是贺铸的“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对梦雨廉纤 ,愁随芳草 ,绿遍江南” ;不管是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还是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读之 ,定会百嚼不厌 ,回味无穷 ,李清照这个女性词人 ,她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 ,加之独特的经历 ,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 ,格外深刻。可以说 ,李清照把愁绪写到了极至。淡淡的闲愁李清…  相似文献   

13.
她,是一盏诗坛历史的佛门青灯。——题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亦是她,她的眉头锁住了历史的清秋,她的哀叹从诗河的一头踱到了另一头;她的酒杯从来都是饮尽了酒,饮不尽泪与愁;她的裙带从  相似文献   

14.
<正> 李清照是宋代感情极其丰富的女性,又是善于表情达意的词人,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怀念亲朋的别愁离恨,还是家破国衰的悲伤忧患,部把一个抽象的“愁”字,写得具体可感,读来能闻于耳,触于目,会于心,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李清照笔下的“愁”有重量。她的《武陵春》词云:“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相似文献   

15.
烟雨楼台     
肖竹晖 《华章》2011,(8):45-45
“梨花香,愁断肠,干杯酒,解思量。”她说,这个世界太小,渺渺如沙,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她说,这个世界太大,荒辽无际,无意间丢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劳苦之音易好。”其中“愁思之声要妙”可以在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名句中得到印证,“愁”字也构成了诗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众多佳句为人吟诵称道。或伤春怨秋,或离情别恨,或怀才不遇,或国恨家仇,各尽其妙。一、伤春怨秋。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之句,是作者拟想被爱的女子,清晨对镜梳妆时,看到原来浓黑如支的发髻,已经出现了白丝,甚至变得稀疏了,“云鬓已改”,怎能不使人愁呢?她晨起后看到院中百…  相似文献   

17.
笑比哭好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生的开心事很多。外面下着倾盆大雨,我在家里写日记。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我打开门,愣住了,被淋成落汤鸡似的小文傻傻地站在门外,我连忙拉她进来,着急地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是她一直在摇头,眼眶也湿润了。我知道她一定是受委屈了,便把她带进房间,用干毛巾把她的头发弄干,让她换上干衣服,然后坐下来说话,可小文一直沉默不语。她的眼睛在告诉我:她很想哭,可是又不敢。我急了:“小文,你到底怎么啦?既然你来找我,那就说明你信任我,告诉我,让我好帮你啊!”终于,她在我的肩膀上哭…  相似文献   

18.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 ,秋风起了 ,秋雨下了 ,秋叶落了 ,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 ,特别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代文人。《汉乐府·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的诗句 ,道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致和文人们典型的心境。古人写愁绪有很多名篇名句 ,屈原的《离骚》以长歌的形式抒发被楚王放逐的郁闷 ;张衡的《四愁诗》一唱三叠 ,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心声 ;李白也有很多写愁的诗句 ,随手拈来 ,皆成名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秋甫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  相似文献   

19.
寂寞之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的愁。读她的词,你能感受到夫亡后孤独寂寞的沉痛,你能感受到国破民伤的悲怆,你甚至能感受到一种透彻骨髓的寒冷。这首《武陵春》写了她的晚年生活,词人此时已52岁,  相似文献   

20.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这本是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开头的两句。辛弃疾因力主抗金而不被朝延所用,只好借酒消愁,醉里寻求“欢笑”。他所谓的“要愁哪得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