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小波对中国文学最值得重视的贡献,是自觉地从西方文学获得资源,创造了现代意义的中国虐恋小说,其贯穿始终的男女个体间虐恋关系的描写,具有独立的性社会学和美学的价值。李银河介绍西方虐恋理论和实践的《虐恋亚文化》是解读王小波小说的一把钥匙。但理论上把社会受虐和性受虐两种倾向混为一谈的模糊,却使作家的性幻想产生了某种迷误;而把《0的故事》作为推荐给中国人的西方虐恋文学范本,也暴露出作家思想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概念是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首次提出来的,旨在让人们以一种新的不同的眼光来感知艺术作品。陌生化翻译是译者试图通过翻译选材和翻译修辞,使目的语文本所述对象变得"陌生",引导目的语文本读者以一种异样的、惊喜的方式感知文本的新奇性。徐志摩英诗汉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倾向"主要体现在词语和句法两个方面,其丰富而"偏异"的诗歌翻译的独特艺术体现了"陌生化翻译倾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消费主义倾向指标"的方式对珠三角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已逐渐渗透到珠三角高职院校中来,近一半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有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的定义性特征在样本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所设计的消费主义倾向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学生的校别、性别与生源地等个人特征对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封建王权主义权威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思想上的失落,新兴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从主流走向边缘,由此形成了一种权威主义性格,即施虐(挑战权威)倾向与受虐(依附权威)倾向并存。前者的存在为近代知识分子激进革命提供了新的原由;后者的分析则为当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不足厘清了历史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的犯罪现象,文章主张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考虑事出有因及受虐妇女所处的特殊情境,对受虐妇女量刑适当轻型化。文章提出受虐妇女犯罪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性,认为不仅期待可能性理论为受虐妇女犯罪量刑轻型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更好地体现民意与合乎刑法谦抑性。受虐妇女犯罪量刑轻型化将有利于保护受虐妇女,促进家庭关系逐渐和谐。但是要实现此目的,就有必要多管齐下,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着手,进行配套改革,文章也在此基础上提出受虐妇女犯罪的量刑轻型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雨过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6):33-36,41
明清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惧内”题材,兴起一股奇特的“惧内”风潮。“惧内”在小说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面貌,其人物形象更为个性分明,小说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得到了较大的增强。“惧内”题材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反映,也是小说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积劳"和"受虐"是造成《兰花梦奇传》中女主角松宝珠死亡的原因。易装逞才之后复位雌伏所导致的悲剧结局既彰显出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极度渲染与铺陈,又体现出对于女性闺范传统的加倍凸显与强化。传统女子立战功、胜须眉的进步性和全妇道、振夫纲的落后性就这样统一在一起,折射出社会新旧转型时代对于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背离与遵从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8.
面对长期或多次遭受家庭暴力的受虐妇女,询问其为什么不离开很不恰当,因为这一问题以一些不当的判断为基础。但受虐妇女容忍暴力、维持与施暴者的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有其复杂的个体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小说因"小说界革命"一改其在文体中的地位,小说报刊随之纷纷创刊。综观1895-1916年小说报刊的发刊词,其宗旨可分为三类:一是承认小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用,是唤醒国民、开通民智的重要工具;二是以为小说具有审美性,是文学倾向于美的一种;三是主张小说有消遣、娱乐的功能。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小说在当时主要是为政治、社会服务的,而小说的审美性、娱乐性则丰富了小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
小说《黄金时代》塑造的是一种个性叛逆和张扬的形象,一种“另类”和颠覆的形象,具体体现在王二和陈清扬两人的个性魅力上;还有一种与时同行、与时代同样病态的群众形象和“领导们”形象,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他们的“时代狂欢”心态。且前后两种不同类型人物之间形成一定的叛逆与施虐、压制与受虐交替更迭的不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探寻陈白沙道论的渊源、内涵及其特点,认为陈白沙试图把儒家内部倾向于道、理与心、性的两种思潮融合起来,同时又从老庄、禅宗那里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的道论思想。因而成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雏形"汉画"以"简淡素朴"为美的审美原则,具有强烈的本土仙道思想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在龟兹古国又形成了一种着色浓烈的西域画风.以汉画"简淡素朴"为美的中土画风和以"浓烈为尚"的西域画风,其着色都是一种观念之色,一种心象之色.两种画风不断融合而形成着色浓烈的晋唐画风.汉画所展现的笔墨趣味性成为一种带有强烈本土文化倾向的传统,为唐代文人、仕宦画家所继承发展为水墨画.从此千载不移,这种选择与本土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有着极深的渊源.以黑、白成像的南宗画与本土哲学思想的核心相吻合,与文人的人生观相契合.因此"色彩观"即思想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黄侃作《文心雕龙札记》,依傍《文心雕龙》原义,对"位体定势"之术进行了深掘,虽囿于个别篇章而未成体系,但其对"体"与"势"的具体阐释,已颇具灼见:论"文之体",以"大体合六义"而言明写作有一定之规;以"八体并陈"言明风格作为一种文坛现象并陈,并无轻重高下之分;论"文之势",辨析了"势即法度",举"文有三势",从"体势相...  相似文献   

14.
"雅"是我国传统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士人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救世"与"自救"的双重追求,并因此形成了士大夫与文人的双重人格。不同的人格具有不同的"雅化"追求:士大夫追求的是"典雅"一格,讲求以修养和学识作为根基,"典雅"倾向是儒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产物;文人追求的是"风雅"一格,与"典雅"相比,"风雅"不重人格的道德充实和内容形式的讲究,更多一种天赋自然气质,更具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文学革命运动以来,现代汉语文论话语与古代汉语文论话语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如何应对这种断裂,如何建构新的文论话语体系,近年来,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与三种策略。第一种倾向是力图使传统文论重新言说,包括"转换论"与"重建论"两种策略;第二种倾向是不论话语的来源,一切以"应用"为指归,即"实用论"策略。"转换论"、"重建论"更多地站在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上,"实用论"似乎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但隐含其中的却是比较厚重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作文考试自从引入"话题作文"以来,文体对考生的约束降到了最低限度。"淡化文体要求"有其特定背景,这就是两个"套子"的存在:一个"套子"是近年来作文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模式倾向;另一个"套子"是命题与评判中过分强调文体要求的简单化倾向。两个"套子"都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发挥最好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法,以湟源县教育系统员工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教师紧张倾向的个性特征"及"领导人行为的描述性"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湟源县教育系统部分员工有紧张倾向,抵抗紧张心理的能力较脆弱。依据紧张线索,分析成因,乃是由教师的挫折感、学校的激励体制、管理者的权力性影响力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南宋张炎撰写的词学研究著作《词源》之"雅正说",视野应当投射到"雅正说"的过去——对南宋词之复雅倾向的历时性回溯、"雅正说"的未来——清代浙西词派对"雅正"的拓展,在这样一种共时性的时间之轴中回归到对雅词的本位把握,从而实现文本与解释者的有机融合。从"雅正说"上下推理出词之雅化的理路,检省今日大众文化中雅俗之争,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帝"词语模的模槽中可填充的语言成分具有多样性特点。"帝"因构词的定位性和类化性等特征而具有了类词缀化的倾向。"帝"由最初的"花蒂"义到后来的"天神"义、"君主"义,再到近年来泛化出的新义,帝的语义指向实现了"物→神→君主→个人→团体→物"的转化。"帝"的概念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再概念化。"帝"的转义的产生都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