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2.
“看/瞧+D/NP+VP/AP+的”是一种表达主观情态的隐含“高程度”义构式,其构式义随着D/NP的会话角色改变而变化,而其语用功能也随D/NP的会话角色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但是当会话角色一致时,其语用功能体现出相应的一致性,而并非构式义与其一致,体现了构式在语用方面的“形式”与“功能”的配对.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配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决"VP+的+NP"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从"VP+的"的独立使用问题、"VP+的+NP"中"NP"的省略问题以及省略后所产生的歧义问题等方面对配价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根据配给理论,"VP+的"只有在其后的"NP"是"VP"的配价成分时才能够独立使用做主宾语,也只有在"NP"是"VP"的配价成分时,"NP"才能够省略。"NP"省略是否会引起歧义则要看"VP+的"这一结构中是否还存在"VP"的配价成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句式"NP1+V1+NP2"的偏误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谓语为一价动词的句式中进行。从语内干扰,语际干扰,句式本身变换特点等方面探讨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尤其对句式本身的变换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对句式"NP1+V1+NP2"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N)+V得+NP+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V得+NP+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V得+VP+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V得+NT+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屡见不鲜,文章主要从(N)+V得+NP+VP句的缺省现象、焦点问题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时此类句式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语法分布的角度,通过对能进入"看(瞧)+把+NP+V+得(的)"句式的动词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从语言的具体使用方面探讨动词类型对整个句式语义方面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略谈了虚化的助词"看"或"瞧"对该句式语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非得+VP"格式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此三类"非得+VP"格式都蕴涵着"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三类"非得+VP"格式在所表达的语义和所生成的句式上有所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其后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非得"作了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10.
句子表层结构的线性顺序不一定正确反映了语法成分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同时对成分之间深层语义关系的认识也需要结合着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来分析。通过对一个特殊句式“我+把+你+这+NP”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这一分析方法。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共时平面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没有交际层面的省略;从历时角度看,这个句式中的“你”与“NP”之间的谓词隐去了,从而否定了“我+把+你+这+NP”句式后面省略动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现代汉语"不+NP"结构中的NP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的NP具有陈述义,但NP仍是名词。"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影响NP的意义,"不+NP"的整体功能使NP仍保持其名词性质。  相似文献   

13.
存在句(NP1+V着+NP2)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句尾的存在主体(NP2)在句法结构上常常是一些表示无定性的数量短语、专有名词①、光杆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少数抽象名词或短语,但是不能省略或不出现。以谓语动词(VP)为中心,探讨不同的谓语动词和存在主体之间不同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以及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未至之前”句式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料出发,通过语义分析和形式验证,初步地研究证明:"未VP之前",例如"未至之前"句式的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蕴含时间义的"未VP"句式。"未VP"句式既包括"未至+处所+数量"句式,又包括"未至+数量(距离或时间)"句式。由蕴含时间义的"未VP"组成的句子多为复句,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各历史阶段的此类复句均以并列和因果关系句为主。"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一般由"未"、"尚未"、"未曾"、"不曾"、"没"、"没有"等充当,用来揭示客观情况;受语境和语义的影响,"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很少由"不"充当,"不VP之前"重在表达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从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动量错配构式"Num.+VCl+NP"与"连"字构式的搭配这一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特点与构式之间的融合问题探讨。得出如下结论:"Num.+VCl+NP"突显出NP的事件特征,"连"字构式压制下的子构式"Num.+VCl+NP"所体现出的是主观量语义特征,它与VP的搭配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复杂动结式“NP1 VP1 得 NP2 VP2”句式中NP1为客体致使者,且VP2指向NP2的句式可分为A、B、C三类,其中C类有歧义。三类句子中VP1的语义特征和VP2、NP2的语义特点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C类句容易产生歧义。通过讨论三类句子的句法形成过程,发现表层结构相同的A、B两类句子有着不同的底层结构,而C类句式的歧义就是来自于兼有两种不同的底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蒋树青 《现代语文》2009,(12):43-46
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就是汉语中的“V+得+NP+VP”结构。以往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分歧,本文就其中一些分歧发表了看法,从结构分析、语义阐释、变换推导、构式意义这四个方面对“V+得+NP+VP”结构重新审视、分类,并对其内在语义关系和句式变换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新兴格式"(NP+)被+XX"与现代汉语被动句"(NP+)被+VP"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比较,探讨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20.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